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013-04-29何光静
何光静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许多初中生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中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在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历史或所占分值有限,这就使得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幽默激情
教师幽默风趣的课堂往往充满了欢乐,课堂氛围活跃,也最能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幽默风趣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或是一种语言艺术,与知识丰富无太大关系,是因人而异的。幽默风趣固然与个人有关,但我认为渊博的知识是幽默风趣的基础,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相关趣闻,然后以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意外的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充满激情,那么肯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是怎样做到有激情呢?首先要具备历史正义感,即对于历史的是非曲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历史上的丑恶现象应给予无情的抨击,对正义的行为则大加赞扬,这对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在讲台上老师就是一个演员,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时,老师尽可能把慈禧对大臣的说话时的丑恶神态充分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语言上抑扬顿挫直接将老师的情感表现出来,如讲到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时候,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愤怒,对国家不幸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对青年爱国行为的崇敬。最后,举止得体是激情在肢体语言上的表现,课堂上除了慷慨激昂的语言外,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讲述历史人物模仿他们动作,当讲到精彩处可以挥动双手或者紧攥拳头等。实践表明,充满激情的老师最能感染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懸念,激发求知欲,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教学《重庆谈判》一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蒋介石为何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接着问学生,毛泽东要不要去重庆谈判?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如同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指导,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使之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产生新的求知欲。
三、重视插图讲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八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领略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了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课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如果仅靠老师讲授,似懂非懂,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易接受,大大削弱学习效果。教师若能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巧妙地把多媒体运用到相关教学内容中,新颖直观的教学课件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事件,带给学生五彩缤纷、情境交融的世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就可以有选择性地找一些有代表的意义的抗战影片播放给学生看,比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再例如:在给学生讲授“红军长征”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雪皑皑》导入新课。通过画面上红军爬雪山时场景,以及过草地的艰辛,先声夺人。接着提问:“画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艰苦斗争?”这样学生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总之,激发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种,这就需要我们用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课堂艺术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但要特别注意坚持做到:“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相统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历史课上得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