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结尾之“首尾呼应”
2013-04-29花果山讲坛
首尾呼应的结尾方法,就是在文章结尾时,对文章的开头进行回应。
这种首尾遥相呼应的结尾方法有两种好处:
一是可以使文章结构完整,产生首尾网合、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同时,又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心灵上的美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这样开头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开头交代了作者的心情、周围的环境,再写作者“带上门出去”了。
那么,作者去了哪里呢?原来是到荷塘去了。文章接着就写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把这一切都写完了,作者就在结尾时,对文章的开头进行了回应,写出了自己在联想到江南旧时采莲的美景时,回到家里后的情景。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种结尾的方法,就是典型的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无论是写作者的行踪、妻儿的入睡,还是写作者的情绪,都是前后照应,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同时,在文章的结构上,还呈现出一种网合的对称之美,使文章结构显得完美无缺。
首尾呼应这种结尾方法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主题,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接下来,作者就用倒叙的方式,交代了这件“的确良衬衫”的来历——四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叫刘秀新的青年女工下班回家,在马路上骑着自行车时,被后面的汽车轻轻地剐了一下,弄坏了衬衫。当她发现那辆汽车里坐着的是周恩来总理时,心里又激动又害怕,有一种闯了祸的感觉。但是,周总理并没有批评她,而是马上作出三条指示:一、派自己的保健医生马上把刘秀新送到医院检查;二、不许批评她;三、叫工作人员代替自己给刘秀新买件新衣裳。
一位普通的青年工人刘秀新,就这样得到了一件“珍贵的衬衫”。
文章在结尾时这样写道——
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这样的结尾,既回答了那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为什么是一件“珍贵的衬衫”,又回答了这件衬衫为什么“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为什么“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样,不但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更好地抒发了对周总理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首尾呼应不是简单重复
首尾呼应的结尾方式,是在文章的结尾呼应文章的开头,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使用这种方式收束全文,既要呼应开头,又不能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情感和主题的升华。
例如,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一文的开头,就开门见山地写道——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在文章结尾时,他再一次写道——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样的结尾,就不仅仅是对开头的呼应,而是南对树木的赞美,提升到了对“民众"的赞美。这样的结尾不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下面,再看一看朱自清先生那篇优美的散文诗《匆匆》。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在结尾时,作者再一次写道: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在结尾时,作者再一次用“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进行反复强调,从而引起读者的反思和共鸣。
有一位同学在写《战胜自己》一文时,用的就是这种首尾呼应的方法。他在开头写道:
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就是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他在结尾时回应了开头:
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
这样的回应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开头,而是深化了主题,表明了“战胜”的意义是什么。
(花果山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