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融于游戏精神的研究
2013-04-29胡华
胡华
摘 要: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然而正是因为游戏早就被公认为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其运用太常见、太普遍,反而导致对它的更深入、更具体的理论研究被忽略。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游戏对教学有很大帮助,我们都在用,没什么新鲜的”,另一方面,他们总是觉得游戏不够用,有些用起来效果也不理想。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游戏 意义 方法 建议
一、游戏精神融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人是游戏者,人人都喜欢游戏,游戏是人特别是幼儿的存在方式。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理应具有自由、体验与创造的游戏精神,然而随着科技、商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内在的游戏精神却越来越萎缩。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游戏精神更是岌岌可危。传统的幼儿教育总是关注幼儿教育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却严重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存在样态与精神实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最终导致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同时成了教师厌教、幼儿厌学的主要根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儿童在众多学者与哲学家眼里总是充满奇思妙想的,他们总是试图在充溢自身所有生命精神的游戏中,努力地、乐此不疲地探索着、发现着,在与人和物的互动中领略世界的奇妙,感悟生命的神奇。游戏是儿童的基本生存方式,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游戏几乎时刻都充溢在儿童的口常生活之中。儿童天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儿童总是那么忘我,总是在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自由翱翔,儿童与游戏总是形影不离、相伴相随。儿童存在的地方必然有游戏,游戏存在的地方必有儿童,二者总是如影随形,甚至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让人产生遗憾之情。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于幼儿与其说只是一种外在活动形式的存在,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存在。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在游戏中自由地摆弄着,自觉地玩耍着,自发地操作着,仅仅这一“自由”表象就足以吸引众多幼儿的眼球和成人的视线,更不用说自由活动背后的价值诉求了。游戏作为反映人类原始生命样态的活动,是儿童为了连接自身内部的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的最佳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儿童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强加的束缚、管制与压抑,从而获得对外部现实主动的把握、确定与决策的权利与能力。
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着自由,追求着自由;儿童的游戏充溢着、奔涌着的是自由精神。所以,儿童的游戏在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表达。因此,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身心的自由得到了最佳的释放与表达,而且是对人性中自由精神的最好诠释与传达。幼儿从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总是处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控制着整个游戏进程,如此看来,游戏只剩下了空虚的名义与浅表的外壳,而其精神内核即游戏精神已荡然无存。因此要促进幼儿、幼儿教育更好地发展,必须且有必要研究游戏精神。
二、游戏精神融于幼儿教育的方法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包括主体对象层面的教师与幼儿,还包括教育载体层面的课程、教材与教学。不论二者中的哪个方面都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精神则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成为主人,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因此,从这个维度出发,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应努力追求与尽力做到“互动、活动、灵动”。
首先,“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要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民主、平等与和谐的良性互动,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地位。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研究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很多学者与专家都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此,笔者主要提出一些相对来说能够重塑游戏精神的建议。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教师的权威与主动地位,使得幼儿跟教师真正自由交谈、自主活动的权利遭到剥夺,从这个方面考虑,笔者认为,教育教学要想真正回归游戏精神,使幼儿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首先应在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层面进行深入改善。教师一直以来将自己定位为领导者、管理者、保护者的角色,其实不仅如此,教师还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关注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因此,教师第一步应该积极调整自身角色定位。
其次,尊重与接纳幼儿,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研究证明,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由此而产生的愉悦的互动氛围是师幼良好互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幼儿,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与发展自我的机会,多与幼儿进行积极、平等的交流互动,多多鼓励与赏识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行为,当幼儿出现正向行为时,要及时鼓励与表扬。当出现问题时,教师要耐心指导,细心帮助,多与幼儿交流与沟通,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真正在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中体会到安全感,激发出更加强烈的互动动机。
再次,教师要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教师与全部幼儿的互动,教师与小组幼儿的互动和教师与个体的互动,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指导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三、利用游戏绽放活力课堂的建议
在幼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积极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将授课内容融入游戏之中,“寓教于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习。当然,游戏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成效的手段之一,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游戏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内容。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把课堂教学程序化而忽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造成课堂的沉闷乏味。“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由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总之,在幼儿课堂中,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本身都需要具备游戏性,在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运用幽默、和善的教学语言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使幼儿在课堂中完成“乐学”目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结语
游戏精神作为人类原始生命精神的一种完满体现,不仅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而且是儿童特别是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游戏精神反映了幼儿的冲动、幻想、涂鸦等生活状况,更是与幼儿的生命精神完满融合。因此,游戏精神对于幼儿不可或缺,对于以幼儿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幼儿教育机构更是举足轻重。因此,关于幼儿教育游戏精神状态的研究显得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刘谦.7岁儿童游戏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
[2]王红娜,李姗泽.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4).
[3]吴雪芳.师幼互动中教师支持性语言的运用[J].早期教育,2006(11).
[4]罗敏.浅谈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