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物课堂有效互动策略
2013-04-29韩芸
韩芸
摘 要: 当前基础教育正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互动教学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无疑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从互动教学的前提、互动教学的基础、互动教学的实施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互动策略 前提 基础 实施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新理念融入了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当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面临着一些新的教学问题,比如,如何“还学于生”?当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的时候,教师应该以何种策略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应当具有怎样的技能和素质,才能成功激发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成的新知识的比例,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下面我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谈几点有效互动策略。
1.互动教学的前提——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中,而这种两两对立的状态也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甚至导致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我们急需建立新的观念调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观念可以是把师生之间理解成互动关系,以交往为前提,以平等为本质的互动关系。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彼此关注、互相接纳、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引发对方的思维共鸣,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要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1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不仅要从情感出发,理解学生的欲望、情绪、感情,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教材。在传统教学中,为了教师的便利,往往教学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顾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忽略了学生对这些内容会产生怎样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问题,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作出判断,当认为学生没有理解的时候,就会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不断抄写或者强行记住解题的一般方法、步骤。这样,从表面上看是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这样的教学却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师并不理解学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为什么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他们的思路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样的教学追求的只是眼前的安逸,在死记硬背的掩饰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那么,下次同样的问题,换个框架出现时学生还能解决吗?由此可见,对学生的理解,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从学生出发,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按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方式、思维方式处理教学环节,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才更有利于互动的展开。
1.2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首要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它需要教育者少一些威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公开的批评、指责,多一些私下的沟通、交流;接纳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赞扬学生的进步和成功。其次,对学生的尊重也可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彼此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对待学生自然也要因人而异。如,在学习要求上可以有差别,对待后进生,我们可以只要求其熟悉当堂的重点,完成课后作业;而对于学习较好的同学,在达到这些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可以在课后适当开展一些有趣的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程的兴趣。
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彻底卸下压力、消除恐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同时,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并且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也是十分有利的。
1.3宽容学生
宽容学生,意味着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与学生之间无论在年龄、能力、知识储备或是人生阅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思维并不能时刻保持一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偏离,错误就在此生成。这时,教师不该急着否定学生的观点,相反,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来一回的互动过程中,找出师生之间思维的分歧之处。如此,学生对于自身的错误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及时纠正;而教师则更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便将来的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思路,增强互动的实效性。
2.互动教学的基础——积极和谐的互动对象
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既可以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又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则是课堂互动的情感基础,互动对象之间积极和谐的情感,对于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2.1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频繁不但能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增强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热情。如前文所讲,师生之间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关系对于课堂互动的频繁进行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除此以外,教师也可把握课堂中的一些小细节,加以适当处理,用学生易于理解、接纳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同样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彼此敞开心扉,便于沟通,对话深入。
如,在学习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时,我会提前准备一块既好看又美味的蛋糕。当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邀请几位同学上来品尝,与此同时用投影呈现蛋糕图片。在品尝的过程中,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自己口腔内唾液量的变化。接着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不管是吃到蛋糕的,还是只看到蛋糕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分泌了较多量的唾液。在互动交流中分析得出这个实验中,吃到蛋糕的同学,受到蛋糕这个直接刺激后,唾液腺就分泌了唾液。这种受到刺激后,出于本能的,不需要学习就自然而然会发生的反应是非条件反射。仅仅只是看到图片,在美食图片的刺激下,刺激信号传到大脑,经过复杂的反应,比如回忆起曾经吃过的美食,从而间接控制唾液的分泌。在这个实验中,图片本身并不能吃,本不能引起唾液的分泌,但是学生曾经吃到过美食,并且对美食味道保留了记忆,其实是促成这个反应的学习过程。这种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反射是条件反射。在这个案例中,两个差不多的名词“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耐心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这两个名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自身角度出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理反应理解两个相对抽象的名词。自身的反应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具象,这是一个由繁化简的处理,从简单易懂的内容入手,步步深入,最终把握抽象的概念。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充分应用了“由点及面”的方式,“美食”充当了讨好学生的重要角色,因为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位“吃货”同学,而抓住这些学生的爱好,必然会吸引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出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热情。通过与这部分同学的积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那么这堂课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2生生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教师关注,课堂中涌现大量由学生负责“挑大梁”的活动,讨论、合作随处可见,演戏、辩论屡见不鲜。但是往往我们在处理过程中存在不足,使得这些本该出彩的活动收效甚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为了互动而互动,不能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流于表面、形同虚设。因此,对待生生互动,首要的便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教师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如小组活动,要注意学生的分配,一个小组中各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负责协调小组活动,起带头作用,引导全组同学参与活动。此外,课堂氛围与学生的互动也呈正相关。曾有研究发现情绪是可以感染的,心理学家指出,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感染给另一个人。一些学生积极投入到互动中时,必然会带动周围其他同学。所以在学生互动环节可以创造利于互动的条件,如,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让学生课前查找或在课上提供相关资料,留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熟悉内容,做到有目标可查询,有内容可互动。在讨论中教师可适当对个别小组(如一些沉默不语的、讨论无关内容的小组)的成员进行点拨,为他们打开思路,投入到互动中。
3.互动教学的实施——创设互动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依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合适的情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互动中,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前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的选择和设计亦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3.1联系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生物教学中,专业名词比比皆是。其中部分名词比较浅显易懂,从字面就可以领会大致含义,如食物链、无土栽培等。而更多的词汇往往包含特殊定义,仅从字面上讲较难理解,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但是生物这门学科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它的学习内容是生物。生物来自周围环境,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从生活实际着手,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出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这些抽象的名词。正所谓“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这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必然促使学生将生物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密切两者间的联系,最终将相关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例如,学习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出示毛毛虫与蝴蝶的对比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诱导学生说出两者的关系。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常识说出蝴蝶是从毛毛虫变化而来。这时可以提出:“丑陋的毛毛虫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美丽的蝴蝶的?”这个由丑变美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寻找这个变化过程。最后可以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回忆看到毛毛虫和蝴蝶的季节主要都集中在春末夏初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并且由此得出蝴蝶从受精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在短期内完成的,这样的发育方式就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常见现象入手,由此引出学生相对陌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且在教学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对学习的专注。另外,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一步步耐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2实验
生物作为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往往离不开科学探究,实验则是一般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现象、掌握规律、理解概念。另外实验作为课堂生活中学生较为喜欢的环节,更能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丰富多样的实验内容,可以为生物课堂提供多种互动模式。
例如,在“验证食物包含能量”的实验中,首先,在实验之前先留几个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自主阅读课本,熟悉相关实验内容。其次,可以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进一步探讨,以及模拟完成分工。接着,邀请一组学生作为代表到讲台上为全班同学演示整个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在旁适当讲解提示步骤,台上两位同学协作完成操作,台下所有同学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疑惑之处,以便在实验完成后进一步深入交流。在读数环节,还可以邀请下面的学生上前进行校对,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将班上同学未能解决,或者在观察中新提出来问题进行汇总,在教师适当提示的基础上,集合全班的智慧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那么,通过这一系列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在观察、分析、合作及动手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另外,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更加得心应手。
3.3游戏活动
说到游戏,大家一般觉得把它归为课外活动较为合适。实则不然,游戏作为一项极具参与性、开放性,对中小学生有着极强吸引力的互动类活动,当游戏与课堂得到合理整合后,学生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主动地探寻知识,发展自我,而课堂教学效率也得以提高。
如在学习《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设置猜谜环节。提供一则与植物有关的谜语,如“稀奇稀奇真稀奇,脚跟底下长胡须,头上长着千条辫,迎风摆舞在岸边”,看谁能先猜出这是什么植物?里边提到的“胡须”是什么?“辫子”又是什么?谜语本身难度不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猜出答案,因此也能积极参与到猜谜活动中。这首先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争相抢答的氛围下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或者在学习《细胞结构》时,可以安排贴图游戏。教师在课前提前准备好相关细胞器的打印图片,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合作学习动植物细胞结构,并且将图片上的细胞器剪下,试着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将剪下的细胞器贴到对应的细胞中。在核对环节,我们可以随机抽取两组,让各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指定位置,将对应细胞结构贴上,其余同学对照自己的结果及课本上的结构模式图,讨论正确与否。在准备环节学生积极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协作完成细胞结构的剪贴。学生的动手能得到了锻炼,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与周围同学、教师频繁互动,学生真实地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诚然,互动的教学情境远不止以上三种,此外如辩论、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等情境在教学中也经常出现。在贴切的情境中,学生总是更容易投入其中,更愿意与人交流,主动获得知识,主体性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不断研究教材,更了解学生,创设出更多精彩的互动情境,教学也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一个充斥着有效互动的课堂,不仅仅为学生带来了气氛的活跃、身心的投入、能力的培养、全面的发展。双向互动,也是双向学习,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取长补短、拓宽视野、构建新知、完善自我。在互动中,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学生不再是逆来顺受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民主和谐、平等对话。如此,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学生愿意沉浸其中的事。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互动教学[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7.2.
[2]胡涛,主编.拿什么调动学生: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3]屠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9.
[4]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