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作用
2013-04-29张翠霞
张翠霞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水平还不高,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随着新课标的推进,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已开始重视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这是对高考试题“能力结构”的一种完善和深化,体现与高校历史教学要求相衔接的全新导向。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中学历史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中学生的学科素养。
科技的进步或落后直接导致一个国家的兴衰,必须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教学应把人类历史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文化知识和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凝练为历史智慧传授给青年学生,从而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质。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历史有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和近代的落后挨打,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强烈反差,这其中有科学技术的原因吗?我在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现状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1840年前半个世纪以来中外的科技成果,并制作成表格。要求表格包含科技成果的数量、科技成果从属的科学领域、一个科技成果由理论用于实践的时间等。然后比较、分析得出1840年前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得出科技发展影响国家兴衰的结论,从而培养和启迪学生尊重科学、明确科学的价值和养成重视科学、热爱科学的品德。
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是历史服务现实、启迪未来重要的体现。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现实、结合现实、追溯历史,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学为所用,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科技前沿的技术、宣传科学知识。要多动脑、勤于思考,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意识地寻找更易行的方法。
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内容的丰富性、广延性、社会性、科学性正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创新师资水平较低等客观现实。历史教师要想在科技创新中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破,让科技创新活动能真正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培育崇高的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时教师的引导便显得非常重要。
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那些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理科学生的事,而忽视文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是错误的,只要教师引导有方、措施得力,文科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参与度不亚于理科生,所以教师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要面向全体、正确引导,如:让学生明确科技创新不等同于科技发明,参与活动本身就很有意义;让学生多留心身边事,关注细节,关注生态、关注环境保护;别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是否曾注意过。虽然条件有限,但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如充分发挥教师在知识、操作规程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从题目选取、制订计划、具体实施、得出结论、上报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在创新思路、方法和可行性方面多做指导,消除学生畏难、好高骛远的心理,提高他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题目选取、制订计划可以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达到一个高度,对下一步的具体实施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若因缺乏足够的预见性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很有可能丧失信心,出现心理上的动摇。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采取行动之前做好教育工作,告诉他们科学探究是一个艰辛的克服困难和遭受失败的过程,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正确面对、持之以恒,就会成功。这样的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科技的最直接、空间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是值得我们享用一生的财富。
随着科技创新活动进入尾声,参与活动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阶段要趁热打铁,举办一个成果汇报展示会,让每一个学生讲述自己在活动前后所做的大量工作,通过谈体会、说心得、讲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自己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教育,达到素质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教师的科学组织引导、科技创新活动的要求,是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基本素养越高,对教师的要求越高。科技的日新月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学素材,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经过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