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学生质疑 培养质疑能力

2013-04-29邓松兴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52期
关键词:天堂习惯课文

邓松兴

摘要: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问题;思维;培养;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08-02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愛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其深刻地感受老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都不嘲笑、不讽刺、不指责学生,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不能站在教科书、标准答案或成人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没有顺着自己的思路质疑问题,稍一偏离自己的要求就认为学生的问题“没有说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没有读懂文章”等,打击学生的信心,限制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表达的欲望。要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要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组织讨论。唯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3.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一个人如果体验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即使有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要么是“这个词语什么意思”等低层次的问题,甚至出现视现成答案而不顾的明知故问。因此,让学生敢于质疑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质疑,溅起的将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一层层好奇的波纹、一朵朵才情的浪花,带给我们的是“惊风乱飐芙蓉水”的课堂景观。

1.找寻关键词句质疑。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如教学《生命生命》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教师抓住“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个句子中“挣扎”、“鼓动”等词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挣扎?怎样挣扎?从而让学生通过“极力鼓动双翅”表达“飞蛾”求生的欲望,为课文“珍惜生命”的主旨打下基础。

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则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既说是凄凉的,却又是甜蜜的?这不是矛盾吗?学生产生了急切的探究心理,经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不断交流与沟通,逐渐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抓住标点符号质疑。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鸟的天堂》一课,课文最后有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双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不用加双引号?”

4.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浓缩。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揭示课题后,可引导学生质疑:“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鸟的天堂美吗”,“为什么叫鸟的天堂”。

5.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学《詹天佑》时,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抓住“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重点进行质疑:“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杰出”写了哪些内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6.在结尾处质疑。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教学《凡卡》一文,这篇课文以梦结尾,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可引导学生质疑:“凡卡能收到信吗?凡卡的最后命运会怎么样呢?”留给学生去推测、判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找课文的空白处,抓含蓄处等。学生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会问”,才能真正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

三、培养习惯,让学生善于质疑

学问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很重要。在教学中,不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还是课后辅导,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读书,发现问题,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

1.养成“每读必问”、“常问不懈”的习惯。要使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引导学生除课堂阅读教学外,课外阅读也要做到坚持“每读必问”、“常问不懈”。每读必问,每次质疑一点,每天质疑一些问题,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读书不质疑,就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质疑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2.养成“不质疑不读书”的习惯。读书不能走马观花,不能不动笔墨,更应培养学生“不质疑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的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久而久之,“不质疑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

培养习惯,让学生善于质疑,教师还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如讲新课时,让孩子们先说话,先提问题,先质疑;新课进行中,孩子们可以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还要请孩子们再说话,再提问题,再质疑。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养成善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另外,注意及时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精神。不论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是否有道理,我们都认真地倾听,并给予适度地引导。对提出精彩问题的质疑者,给予鼓励和赞扬;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同学,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给予及时的肯定。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慢慢地养成质疑的习惯。

良好的质疑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坚持不懈。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天堂习惯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上课好习惯
背课文的小偷
天堂湿地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鸟天堂
好习惯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