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财,用段子“调戏”历史名人
2013-04-29田亮
田亮
“东晋大将军桓温娶的是晋明帝的姑娘南康长公主,他俩每次见面的原因让人啼笑皆非。桓温有个门客叫谢奕,大酒鬼一个,喝多了耍酒疯,连唱带跳抓住桓温不放手。老桓每次看他醉了就躲,躲到哪里?南康长公主的房间。公主幽怨死了:‘你当我是防空洞吗?”这是新近出版的号称“史上最八卦正史书”《大家都很2》中的一个段子。作者张发财,和赵本山一样来自东北。张发财和他的这位老乡有些相似之处:都能让人开怀。不同的是,赵本山在舞台上逗乐观众,张发财是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找笑料。他总能抓住别人关注不到或不屑去关注的细节,从一个好玩的角度去解读;或者在讲完了基本史实之后,以历史人物自己的口吻,说出一句看似荒唐,随后逗你乐,再然后让你有所悟的点评。
著名编剧宁财神说,经常读张发财的段子,“你将成为一个看起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并且对历史有着清晰判断的文史学家”。
把草船借箭搬到杜蕾斯广告上
最初,挖历史段子只是张发财的业余爱好,他的本职工作是平面设计。
张发财本名陈芳茗。“上世纪末,风花雪月、阳光海岸、竹影青年这样的网名很多,当时我是觉得实在太酸了,咱就整个张发财,这就是一个逆反心理。”张发财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1977年,张发财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是诗人,因为从小叛逆,没少挨打。“那时候东北有一种老式的窗户,就是电视剧里演的潘金莲看见西门庆时的那种,有根棍撑着。每年春天都是我用树枝做好那根棍,但它却成了我的刑具。”
张发财大学时的女友、现在的爱人是广西南宁人。在哈尔滨读完大学后,张发财随她回到南宁生活。他大学的专业是美术,本想以画油画为生,结果发现油画太不值钱了,于是进广告公司做平面设计,还拜了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北京申奥标志的设计者陈绍华为师。
如今,张发财在广告设计界已小有名气,还拿了不少奖。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时,张发财设计的海报也火起来。一双竹筷夹着一片肉,仔细一看,那肉其实是一幅中国山水画。虽然后来因为山水画用的是国画名家许钦松的作品,事先未经授权而带来一系列麻烦,但丝毫不损张发财的创意。
其实,更能体现张发财创意的,是让业界许多人过目难忘的一幅设计图:他把草船借箭的故事搬到了杜蕾斯平面广告上。“类似这种都属于自娱自乐,很多不会被商家采纳。”张发财笑着说。
建议在马桶上阅读
草船借箭是儿时语文课本上的故事,张发财从小就喜欢这样的历史故事。“我不是知识分子,我是知道分子。2009年,微博出来了,网站编辑总让我在微博上发东西,一天贴一张原创的设计稿我也做不出来。闲着没事我就把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八卦发上去,没想到大伙儿挺有兴趣。我就不断看书,不断写,没想到居然还出了书。”
张发财出的第一本书叫《一个都不正经》。他用段子“调戏”历史上的名人:“洪秀全从吃到拉的器皿全是黄金的,李鸿章攻陷南京后惊呆了,说:‘跟洪逆比,陛下算哪根葱啊!”“民国二十二年,一两银子和一块银元的汇率是0.715:1。郁达夫一部2万字的小说卖了1000块银元,合715两白银,换人民币大约是30万,在上海买了栋别墅,就这样还在文章里哭穷。所以千万别信文人的鬼话。”
古今中外的名人,到了张发财那里,都走下神坛,和“雷”、“衰”、“搞”沾了边。对此,张发财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世界上都是人,没有神,我最讨厌把人神化。有些人是不错,但也是人,不能神化。中国人怎么不能平等看待那些名人呢?有什么牛的。”
作家冉云飞在为张发财的《一个都不正经》作序时写道:“其实中国历史可笑处甚多,只不过一直缺乏与之匹配的有趣写法,来完成对它的解构。幸好,来了个叫张发财的人。”他写的八卦,让“几千年的风马牛都活起来了”。
这种对历史“不正经”的语调,让张发财在拥有众多“粉丝”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惹来骂声。对此,他向来以拉入“黑名单”待之。“我的段子都是有来历的,出自正史,一查就知道了。吵架实在太浪费精力,眼不见心不烦,我还是少发一点。”以前他每天发三四条微博,现在他三四天才发一条。
张发财为《大家都很2》写的《阅读指南》,更能说明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写作:本书不是历史书籍,你可以视其为娱乐书籍或文学读物,建议在马桶上、交通工具上阅读,在饭局上、聚会中谈论……
起了一个埋下种子的小作用
从书里看,很多人会觉得张发财是一个吊儿郎当、十分活跃的人。他的思想的确很活跃,但生活中,他却不爱出门,喜欢宅在家里。他的书虽然都写史,但书名也多少反映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态度。“现在人们都活得太压抑了,找一点有趣的事,大伙儿一乐,我觉得挺好。”
环球人物杂志:你觉得写历史跟做设计有什么相通之处?
张发财:一个是纵深思维,一个是图像思维,是两种思维方式。我用做设计的方式来表现历史。我的故事画面感很强,原因是看到这个事后,我脑子里马上会出现当时的画面,然后还原,再调侃两句,就有了我现在这种算不上风格,只能说是一种类型的写历史的方式。
环球人物杂志:主流史学家喜欢对大历史或至少是某个时代做系统研究,但你好像只喜欢写一些碎片化的东西。
张发财:我个人觉得看书能够让你快乐,就达到目的了。
主流学者掌握历史的基本论调,或者论点和论证,而我只是来提供论据,这也算是为历史研究尽了一点微薄之力。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我绝对不是一位历史学家,我只是一个喜欢看一些历史书籍的人,然后跟大家分享一下。只能说我的表现形式有点荒诞而已。
环球人物杂志:一般来讲,读历史可教人识人知世,你的段子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吗?
张发财:你如果想从我写的这些段子里来了解历史,我只能说你是开了一个口子。想要到我的段子里边来系统学习历史,那不可能。如果感兴趣的话,我相信读者会继续再查的,我起了一个埋下种子的小作用,在我这里只能发芽,要继续生长的话,得靠自己。
环球人物杂志:你的书中涉及很多古代名人,有没有想过围绕一个人写一篇宏大的传记?
张发财:这个工程量很大。像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不仅累,而且看起来很枯燥,不如把有点意思的多讲讲。
环球人物杂志:你曾说,写历史只为娱乐,你是觉得现在中国人很缺乏娱乐精神吗?
张发财:现在人们不缺娱乐精神,而是不知道怎么娱乐,大部分是表面形式上的娱乐。当然,只要能乐,也无所谓高低之分。我是觉得中国人的娱乐太拘泥于形式了,像吃、喝、唱,乱搞男女关系,这就是娱乐。是不是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像看书、画画、做设计,这都是令人愉悦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娱乐了。当然这是个人的事,我无权指责别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