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之花悄然开放
2013-04-29倪燕
倪燕
细细品读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作品都是语言学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文质、思想兼美的佳作。在文本中有适合学生掌握的字、词、句,同时也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文本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寄寓情感教育的载体。本文选择低年级小语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为例就情感渗透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教师备文本,深度挖掘选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并非仅仅只有字词的讲授,还需要引导学生实现情理的交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何将文本中的文字立体化、动态化、情感化,是教师课前要认真思考和准备的。备文本主要有以下两个环节:其一,创造性备教材,即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将课备得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时才会做到心中有底,说出来的话才会有理有据;其二,精心设计自己讲课的语言,确保在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讲授知识时,语言明白、生动、流畅,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深处的情感,并随着教师的情感去接近文本中的情感。教育心理学表明,培养学生的情感靠的不是我们教师直抒胸臆的苦口婆心,而是需要我们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涵,并将情感元素渗透到文本解读、师生对话的每个环节。
细细品读《放小鸟》,文本中叙述了作者“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整个过程,随着文本的叙述顺序,作者对小鸟的“爱”逐步深化,最终上升到“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大爱。那如何才能实现学生与作者的“爱鸟”之情发生共鸣呢?笔者选择了“对话教学法”,笔者设置问题情境与学生真情对话,同时领着学生一次次走入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立体式交互,将课堂构建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二、师生读文本,有机渗透润情感
教学实施的过程和师生交互品读文本的过程,是借助于文本和对话进行情感渗透的过程。笔者在《放小鸟》的教学实践中注重了如下几个环节。
1.进入文本,让思维碰撞思维
笔者和学生一起品读文本中的几句话:“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它一动也不动。”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小鸟是非常漂亮的,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将注意点落在“一动也不动”上,提出质疑:“这么漂亮的小鸟怎么会‘一动也不动的呢?”这也是学生所好奇的,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平时一动也不动有哪些原因,于是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了:“小鸟‘一动也不动,是因为它很害怕,它被关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是因为它很伤心了,它看不到它妈妈,也不知道妈妈在不在找它,能不能找到它。”“是因为它很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听妈妈的话,不该到处乱跑。”“是因为它很着急,希望妈妈能来这里找它。”学生在笔者问题的领引下,用对话的形式,体验到小鸟内心的“害怕”“伤心”“后悔”“担心”“着急”。
2.回归生活,让心灵接纳心灵
在学生眼里,自己的生活单调而且平淡,从来就没有珍惜生活的不易,更不会去想象离开父母的日子是怎样的。因此,笔者采用对话的方式,通过感悟小鸟的心灵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师:小鸟不吃也不喝,“我”为什么表现出很着急?(借助该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为文本中的小作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生:因为“我”看到小鸟不吃也不喝,心里担心小鸟会死掉。
(在学生有所体会后,笔者进一步追问)
师:从文本内容来看,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和听到了什么?
生:“这时,我看到了窗外飞来一只鸟,窗外的鸟和笼子里的鸟都叫了起来。”
师:鸟的叫声就是鸟的语言,请小朋友们看图,你能不能做个小小翻译家,告诉我们笼子里的小鸟在说什么?
借助于这个问题,再一次将学生的情感带入现实生活中,学生联系到了自己找不到妈妈时复杂的心情,再联想到自己走失后与妈妈想见时的激动和复杂。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只是平时很少去调动和联系生活罢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联想之后,笔者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扮演两只鸟儿用自己联想到的语言进行对话练习,用人类的生活情境去体会这两只鸟焦急的心情。这样借助于生活化的对话与表演,学生在感悟小鸟与亲人相见的那种兴奋、激动、惊喜的同时,自身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拓展升华,让情感交融情感
课堂上在和学生解读前面两处后,下课铃响起,不过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于是笔者将剩下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去探究:“请小朋友们看图,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在课后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想象小鸟自由时的快乐,进而感悟到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爱护它们的情感。当然学生还可以有更多元化的理解,但是只要有情感的融入,文本的内涵必然丰富,而且情感的渗透也会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