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2013-04-29杨春玲
杨春玲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教师贯彻自身的教学意图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灵活的教学形式。提问,一能激发学生思维,二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三能反馈教学效果。有效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激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能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反过来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师生间很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设计,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利用课堂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控课堂教学思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无效问题较多,问题的指向性不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这个问题你们听懂了吗?”“活动要求看明白了吗?”“这样做好不好?”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很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例如在听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授课老师设计了摸球游戏,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摸球并记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活动完了,教师紧接着问:“你有没有想和大家说的?”这下可把学生难倒了,他们不明白老师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
2.提问总是面向优秀学生。
在课堂上部分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时间,总是向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把他当做顺势往下滑的杆子,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每每上课,班级里的数学尖子生就成了“顶梁柱”。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其实这样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做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往往在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实现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很少考虑:“学生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发展。
4.对学生的回答不作及时、必要的评价。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这样的问答伤害了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提出几点策略。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好的提问为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设计巧妙的问题,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把屁股给颠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唯独小白兔的车子跑得又快又稳呢?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皮亚杰说:“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亲身经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这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巧妙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学生用小棒摆作品的主题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摆一摆的愿望。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们会摆这么多作品吗?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此处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你所摆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表示。
(3)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样?
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经历了由特例进行探索、归纳、猜想的积极思维过程。教师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引出乘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乘法产生的过程,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3.善于用提问拓展学生的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蕴藏于一系列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状需要的条件)
(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
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产生了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给数学课堂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