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声读,读中悟

2013-04-29郭萍

考试周刊 2013年52期

郭萍

摘 要: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味指导学生大声读,为读而读,忽视了读的最终目标,有效的方法是适时地轻声读,让学生在读中收获更多。

关键词: 轻声读 阅读效果 阅读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讲解和朗读是两种教学方法,讲解是将文章进行剖析,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文章生命,使人直观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为朗读不仅体现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有朗读者自己的感受。基于这一认识,朗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成了当前课堂评价的一项较为重要的指标。

从朗读的声音表现形式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注重通常意义上的朗读,即大声读,而作为出声读的另一种形式——轻声读,却被我们遗忘了。作为朗读和默读的中间地带,“轻声读”兼备朗读和默读各自的优点,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读”的方式。

轻声读,是儿童在读的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当遇到比较陌生的内容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放低声音去读。这样读的原因很明显,首先,轻声读是熟悉文本的过程;其次,轻声读时自己能更专注地倾听自己的声音,及时找出不足,第一时间调整、纠正;再次,轻声读是读给自己,促使自己思考的一个途径。对少年儿童而言,轻声读成为他们从指读过渡到大声朗读的一个必经阶段。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轻声读,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利。

一、轻声读有利于每个学生熟悉文本,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之前我们通常会布置预习任务——通读全文,而学生是否预习了,预习到怎样的程度,这些都不一致。上课伊始,我们让学生大声朗读,会感觉与自己的预设相差甚远。要是将朗读变为轻声读,让预习得较充分的学生在读中悟,预习得较浅的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让没有预习的学生在读中了解文本,那么每位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轻声读有利于学生处理自己在初读中接收的信息,在读的过程中将不理解之处从容地加以反复,争取读懂,即使读不懂也会加深印象,在后面的学习中加以关注,从而使学习目标更明确,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轻声读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增强阅读效果。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的综合活动,而要很好地调动人脑的思维,就必须在比较静的环境中进行。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专心听、轻声读,就能很好地进入角色。读得越投入,大脑越关注读的内容,思考的深度及广度都会有所提高。在文章中一般都会有一些重点内容需要慢慢读、细细品味,这时轻声读的作用就非常明显,这时的读是一种内心体验似的读,由文本指向内心,用心思体会文本。在轻声读的过程中,由于读本身更指向个体性,便于读者沉浸体悟,不仅文章的内涵得到吸收、认同,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声音、节奏、情感、句式等语言形式容易得到内化。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这样反复玩味的地方往往就是文章最精妙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高年级学生在遇到比较难懂的内容时,总是不经意地轻声反复读,直到悟出结果为止。他们轻声读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倾听自己的读也是促使自己思考的一个方法。轻声读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欣赏的过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读书读到精妙之处,就会多读几遍,如果只是默读就显得太过平淡,若是轻声读出来,文章的音调美、意境美就会逐一展现。

大声朗读一般重在读,对于其中的意义不能很好地了解,大声读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一部分精力放在读的技巧上,并且会互相干扰,不能很好地思考。一般来说,大喊大叫式的读书,学生通常都是只读不想,不求甚解,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轻声读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无论何种形式的朗读,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最终将回归默读。过去有些教师把朗读作为一种形式,盲目要求学生喊读,认为读书声音越大,越有气氛,口头禅是“声音能不能够再大一些”。这就使学生走进误区:读的声音越大,就是读得越好,没有真正理解读的意义是为了读懂领悟。在他们的认识中读就是读,结果不但没有把书读懂,反而危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真正是既不科学又不卫生。同时学生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以大声作为自己表现优秀的标准。

研究表明,这样的习惯容易形成暴躁的品格。美国心理学家兰斯·岂思进行了两次有趣而奇特的实验,实验表明噪声会影响人们之间相互关心、同情和友谊,在噪声刺激下,人会变得紧张和易怒,也容易疲劳。

学生读书声音过大,会造成一种噪音,久而久之,心理会发生变化,产生不良的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暴躁,不会关心别人等。这不能不算是一个极大的教训。事实证明,轻声读书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轻声读是与朗读、默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种读的形式,它把无声无视觉形象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载体还原成一种真情实感,是除朗读、默读和诵读之外,学生感知教材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另一条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京子,全金花.提高小学汉语朗读水平的途径[J].中国民族教育,2009(2).

[2]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