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3-04-29韩晓艳
韩晓艳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是另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教师要对学生真正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他们才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形成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2.作文教学要审清题意
2.1审清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2.1.1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初中生活二三事》,题目要求写发生在初中的事,而且至少要写两件。如果写的事情与初中生活无关,或者只写了一件事,就不切题意。
2.1.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含义,把握写作中心。
2.1.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标明写某个过程、某人事迹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论”“谈”“说”“驳”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这往往是要求写成议论文。
2.2审清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据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给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这种题型的特点一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因为它要求读者看、听、写结合,便于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看图、听音)、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二是对写作范围、题材以至主题有较强的限制,极好地扭转了考试时猜题目猜类型范围、事先准备作文的现象;三是由于给了材料,学生有材料叙述、有问题议论、有对象说明,既减少了学生无材料可写的现象,又全面考查了学生记叙、议论、说明的能力。由于这种题型的客观性较强,便于作文评卷,已成为各级考试和竞赛的主要题型。
2.2.1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论文、驳论文、读后感、思想评论等;有的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有的还应用到应用文的格式,如书信等;有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重组材料作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组写(将几则相关材料组写成文)等。
2.2.2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类型有以下几种: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加上自己“创作”,并将构想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要求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
2.3审清作文“要求”
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还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文重点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作文字数等作了一定要求。
3.课前要让学生做好有效预习
3.1教师要做好引领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就是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教师的预习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教材的训练重点设计要求明确、操作具体的预习提纲。学生有了“提纲”做抓手,预习时就避免了随意性。当然,提纲的编写应层次鲜明,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含义,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借助课后问题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这是所有学生都应完成的。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后,还要质疑提问,解难释疑。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自学课文的难度,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3.2教师要传授有效的预习方法
学生虽有了扶手,但如果不知怎样做,同样没有意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独立预习的能力,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外,还应教会学生一些适宜的预习方法。
4.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对象化”,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就是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形成课堂随笔或教学日记,写成教学论文或以课题形式进行研究。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