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与杜甫诗歌中“鸟”意象的比较

2013-04-29姚玮

考试周刊 2013年52期
关键词:陶渊明杜甫意象

姚玮

摘 要: 陶渊明和杜甫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两人风格各异,但在诗歌中都选择“鸟”作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同为“鸟”意象,诗人所赋予它的意义却不同。陶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心灵的写照,杜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生活状态的体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

关键词: 陶渊明 杜甫 “鸟”意象

一、引言

陶渊明,晋末宋初诗人,同时是魏晋南北朝这一乱世中最有成就的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以悠闲洒脱、淡泊名利著称。

杜甫,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称,和李白铸就了唐代诗歌文学的辉煌。在文学史中,无论是对于诗歌内容还是诗歌形式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尤以济世安民、同情民生疾苦的儒家精神而备受尊敬。

二、陶诗中的“鸟”意象

纵观陶诗,“鸟”意象的使用可以说贯穿始终。“鸟”意象既是诗人理想的象征,又是其精神的归向。现存125首陶诗中,直接或间接以“鸟”为意象的作品有35首之多。总体来讲,最具代表性的是“飞鸟”、“羁鸟”和“归鸟”,它们代表了诗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态。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晋代,士族门阀制度根深蒂固,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抱有建功立业的理想,“飞鸟”意象最能体现。《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青年时期的作者正如展翅高翔的“飞鸟”,“猛志”四方,“飞鸟”代表了作者早年对功业的追求,是其内心的写照。《停云》诗云:“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鸟儿轻轻展翅高飞,落在我庭前的树梢头。收敛翅膀悠闲的体态,叫声婉转似乎在寻找能与它唱和之人。鸟儿的期盼正是作者愿望的体现。这些都是诗人“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的体现,而“飞鸟”则是诗人的化身。

经过十年的挣扎,诗人终下决心,辞官归隐。“大济苍生”的“猛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法实现,“远翥”的飞鸟经历了惆怅的徘徊之后化为返巢的归鸟。对于诗人来讲,他的“巢”就是躬耕自织的田园。诗人的归隐是对现实失望之后所做的决绝的反应。正如李泽厚所言:“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是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归鸟”的意象就是诗人归隐之后心灵的写照,所以其诗歌中的“归鸟”以欢乐、吉祥、悠然的性情为主。如“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鸟儿欢快的鸣叫与初春轻柔的和风显得格外美好。“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弱湍弛文纺,闲谷矫鸣鸥”(《游斜川》)都是诗人心灵的写照,《归鸟》组诗更是如此。正如王瑶先生所言:“诗中歌颂归鸟,如‘岂思天路,欣及旧栖等语,都与‘羁鸟恋旧林同义,与《归园田居》五首同是彭泽归田后所作。”“飞鸟返林”正是寓意作者辞官返田,找到了归宿。飞鸟之于山林正是诗人之于园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是诗人真实的心声。

陶诗中的“鸟”意象很多,除上述外,还有“倦鸟”、“众鸟”、“孤鸟”、“惊鸟”等都有深刻的寓意。而“高鸟”、“羁鸟”、“归鸟”则代表了诗人一生的三个阶段,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轨迹。

三、杜诗中的“鸟”意象

如果说陶诗中的“鸟”意象是一个概括的形象的话,那么杜甫诗歌中的“鸟”则是一些具体的形象,如鹰、凤、鹄、鸥、黄鹂、燕等。这些具体的鸟形象代表了诗人不同的心态,也代表了两种价值取向。一是代表诗人“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理想和抱负,被称为社会性的一面;一是“诗人”的一面,是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生活品位的自然性的体现,代表诗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杜诗以“诗史”著称于文坛,这主要是因为诗人深受传统的积极入世思想及唐代士人政治热情高涨的世风的影响,具有一种忧国忧民、同情民生疾苦的精神。《画鹰》虽是一首题画诗,但“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中诗人所描绘的鹰却表达了他疾恶如仇的心情,同时诗人也具有和鹰一般搏击云霄的壮志。而“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孤雁》)中孤雁孤独无依、无处投身的处境正是现实中诗人经历政治挫折之后生活境遇的写照。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诗人重回长安,面对满目的疮痍,无以表达内心的哀痛,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乱离的伤感、满目凄凄的忧愁。“飘飘何所依,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向我们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漂泊无依、颠簸无告的悲苦境遇。尤其作者暮年深处战乱之中,目睹家国破碎、生民涂炭,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又不能自保,作者仰天长叹,《雨四首》其四:“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繁忧不自整,终日洒如丝。”晚间因饥饿而悲鸣的白鸥正是流落他乡、举目无亲、生活饥寒交迫、精神孤独寂寞的诗人的化身。世态炎凉,诗人笔下的一景一物都充满了情感,尤其是这些鸟儿。

同时,诗人也有“诗人”的一面,诗人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无论是婉转歌唱的黄鹂,还是形态优美的白鹭,都是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的表达。《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飞舞的蝴蝶、欢鸣的娇鹰无不体现出诗人对于生活、自然的享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更是诗人沉醉于大自然的体现。杜甫一生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在成都草堂,虽中原战乱,但地处西南的成都还算平静。诗人既有优美的自然山水为伴,又有友人严武在生活上的照顾。“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春归》)、“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题玄武禅师屋壁》)、“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春日江村五首》其四)、“江渚翻鸥戏,官桥带柳阴”(《长吟》)等,无不表现诗人与自然相融,沉醉于自然的一面,可谓“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四、陶诗“鸟”意象与杜诗“鸟”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陶渊明的诗一向被誉为“情、景、事、理”的浑融。“鸟”意象作为陶诗中常见的一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阐释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陶渊明非常自然地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感情联系起来,这一点,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这些“鸟”意象的生成,鸟儿的鸣叫、高飞、返巢无不和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所以诗歌意象的生成和运用,陶渊明影响了一大批文人,而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认为陶诗与杜诗中“鸟”意象是“我归于物”与“物归于我”的对立。这当然与各自生活的年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两人都遭遇了政治挫败,但两人的选择不同。陶渊明在经历了挫败之后选择了归隐。《归去来兮辞》中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世而昨非。”可见陶渊明的归隐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明哲保身”。当他发现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选择了田园。所以鸟的行踪、特性正好体现陶渊明的选择。诗人以“鸟”自比,即“我归于物”。而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但其政治热情丝毫未减。他虽然向往、享受自然,但最终不能割舍用世之心。社会性与自然性,看似矛盾却和谐统一,即“物归于我”。

参考文献:

[1]骆玉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3]王瑶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5]凌朝栋.高鸟羁鸟归鸟——折射陶渊明人生历程的三种鸟类意象.名作欣赏,2008,2.

[6]张美云.陶渊明“归鸟”与杜甫“飞鸟”意象的哲学底蕴.作家杂志,2010,5.

猜你喜欢

陶渊明杜甫意象
你好,陶渊明
抚远意象等
杜甫改诗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绝句
《陶渊明 饮酒》
杜甫与五柳鱼
不为五斗米折腰
杜甫的维稳观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