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合作探究学习
2013-04-29罗光珍
罗光珍
摘 要: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托语文学科课程载体,立足语文教材和课堂,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然而,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诸多偏差,致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走进了种种误区。具体表现为:注重优等生,舍弃学困生;选题高难度,过于强调课题的宏观价值;偏离教材和课堂主渠道;急功近利,不强调过程而片面追求结果。
面对当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种种误区,如何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研究水平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强调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共同商讨结果。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的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老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老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老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立足课堂,精心提炼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选择课题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既有研究价值,又具备研究条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题。实际上,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小课题。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特别是起步阶段,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一则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实施探究;二则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认为,我们在提炼课题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把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二是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三是由研究的课题引出新的课题。例如,从《荷塘月色》一文中,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小课题:1.朱自清缘何不平静;2.平淡中见绚烂——谈朱自清散文;3.淡笔掩不住浓清——小议朱自清的叙事散文。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小课题:1.记蔺相如的出使策略;2.小议将相和;3.相如斥秦与荆轲刺秦比较谈;4.“认错”为利国;5.外交谈判的智与勇。这样选择小课题,既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与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
三、重视体验过程,发展学生个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二字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躬身实践、亲历探究的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就要求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教学中盲目随意的态度。从学习目标上看,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姿态,放开手脚独立地从事研究学习活动,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加强和促进实践活动的内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情感体验。从学习内容上看,不论是教材上篇目,还是课外的文章,作者都将艺术创作的体验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如现代阐释大师伽达默尔所说:“体验概念对确定艺术的立足点来说,就成了决定性的东西,由此艺术创作就被理解为生命之完美的象征性再现,每一种体验似乎正走向这种再现,因此艺术作品本身就被表明为审美经历的对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从体验入手,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维心理去分析和反思,去理解和感悟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从而与作家作品产生思想的撞击和情感的共鸣。从学习方式上看,语文研究性学习将“质疑—直觉—领悟”作为体验过程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以质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激发学习热情,振奋学习精神,诱发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接着由疑而问,借助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促成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理解和观照合一,得出當信息突然沟通后而产生的那种瞬间的直接判断或选择;最后让学生在研读中感知,在研读中领悟,当然这“悟”不仅仅是理解,更是“长期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
实践证明,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若能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避免研究性学习走向“精英化”;选择课题避免学术化、高大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托语文学科课程载体,立足语文教材和课堂,从学科特点出发,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且不那么急功近利,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研究性学习定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赵小荣.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甘肃教育,2007,13.
[2]张元席.培养问题意识 重视过程管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张珍.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