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尝试教学法”教改之我见
2013-04-29庄江鹏
庄江鹏
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再让学生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讲解。在现代教学条件下,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尝试活动取得成功。正因为它与传统教学在结构上有根本性的区别,要完全消除传统教学的阻力和惰性是有一定困难的,下面笔者就如何在中学实施“尝试教学法”教改谈谈看法。
一、实施教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要使教改顺利进行,必须确立新型的教学观、学习观,特别是教师的观念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1.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心理学》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计划、目的、要求进行的获取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及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在与教师、教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而进行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不变的观念:只有教师讲解,学生才能从已知通向未知,才能学会所学的知识。并得出:学生要学习的都是新知识,新知识就是由教师教的“公理”。因此,“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成人,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能自己学会知识。正因为我们对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估计不足,持怀疑态度,经常听到教师们议论:“我们教了,学生还不会。那么我们不教,学生还能学会吗?”它直接影响“尝试教学法”教改的开展。有些教师在开展教改过程中不敢大胆放手,影响到教改效果,甚至走回头路。教师相信学生能自己学会所学知识的态度(程度),直接影响教改的展开。
在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特别是自主性。教师要确立:凡是能让学生尝试的都要让学生尝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并对学生的尝试成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实施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基本特征的“尝试教学法”教改才易于取得明显的成效。
2.学生要坚信自己能学会所学的知识。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不良的观念:学生到学校里学习,一切听老师讲,老师不讲,我就不会。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导致学生形成了“惰性”、“依赖性”。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地位,对开展“尝试教学法”教改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开始阶段,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他(她)们真正“动”起来。只有克服这种“惰性”、“依赖性”,消除来自习惯的影响,学生“动”起来,教改才能顺利进行。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是能学会所学知识的。事实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头脑并不是空的,已经储存了许多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即新课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学生便可以以“七分熟”的旧知识作为基础,探索、尝试“三分生”的新知识。况且,尝试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和教学活动,它有教师的指导,是有指导性的尝试。尝试任务僅是实现教材中一部分教学目标,而教材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这就为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尝试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尝试教学过程中,只要创造一定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尝试活动就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学会所学知识是完全可能的。
二、实施教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尝试教学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尝试题出示后,教师先不讲,让学生试一试。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没有教,学生做尝试题有困难,就要自学课本。自学课本后找到解决尝试试题的线索并进行尝试练习。尝试练习后,对尝试结果是否正确,需要学生讨论,讨论之后,尚有疑惑不解的地方再听教师引导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尝试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尝试教学坚持以学生的尝试为核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纵横驰骋的机会。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无所事事”,因为中学生的独立学习只是相对的,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因此,实施“尝试教学法”教改,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尝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三个字“激、忍、启”上下工夫。
1.激。在巡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对那些思路敏锐、方法独特、简便、思考周密、解题规范、书写工整、学风踏实等各种优点,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表扬,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平时被“遗忘的角落”的学生,哪怕是一句话、一个激励的目光、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学生的尝试出了差错,不能表现出蔑视的眼神或动作,而应当用友好的表情暗示他尝试错了,也可以用手指着他错的地方说:“你再仔细看看。”不能用“这种题也不会做,真笨”或者“你真没出息”指责批评学生。特别是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的学生,不能随便批评,更不应当用否定的行为。否则,一旦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就会拉大与教师的距离,从而失去自学的信心。
2.忍。要培养学生人人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的习惯和能力。课堂上,教师心要热、“讲”要忍,就是要使“主导”不侵犯“主体”,保证给学生尝试的时间。当几个学生都遇到相同问题时,不要认为倒不如自己上台讲讲算了,而应该把时间让给他们自己解决(当然不能毫无节制)。也就是说,不要随意干扰、打断学生的思路。即使辅导个别学生时,也要轻声细语,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3.启。就是启发性地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导。
(1)思维启导:对尝试过程中产生的思维障碍要及时扫除(做好尝试准备),并建立“台阶”(设计好尝试题),让学生循阶而上,自己“摘桃子”(尝试成功)。
(2)疑难疏导:对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产生的疑问、困惑,应采取典型剖析、正反举例启发疏导。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问题,学会在无疑处生疑,使其取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
(3)规律寻导:有一些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教材上并没有明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将分散的知识及时归类,将其加以提炼,总结规律。
(4)错因究导:尝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不仅要及时纠正,更要究其错因,进行根除错误的强刺激。
“尝试教学法”强调其核心是学生的尝试,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达到理想境界。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贯穿始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法就学生而言,课堂上充满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因此具有永恒的内在动力;就教师而言,教学再也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上下工夫。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超越教材、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就师生关系而言,教学成为一种对话,而不是灌输,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共同用一种合作与进取的精神进行智慧与心灵的交流。由此可见,成功的“尝试教学”不但要有学生的大胆尝试,更要有教师高水平的引导,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中学实施“尝试教学法”教改,教师在引导方面非下工夫不可。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自觉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增强教改意识,坚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导”上狠下工夫,那么,在中学实施“尝试教学法”教改就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