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走进词语的感性世界
2013-04-29蔡丽
蔡丽
词语之于语言就像砖块之于高楼,没有词语作为基础,就谈不上建造语言的大厦。在传统的词语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就词解词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稍加巩固练习便算完成。这样的教学不但枯燥无味,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词语的语境、韵味和温度着手,引导学生进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语境中感受词语的真意
词语并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文章的组成部分。要体会词语丰富的内涵,就必须将词语还原到原本的语境之中。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词语的真意,体会词语的内涵。例如,课文《东方之珠》的第二段出现很多精妙的词语。为了让学生能深入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首先,出示段落中的词语:浪平沙细、阳光和煦、金色的沙滩、轻柔的海风、浪涛拍岸、舒服极了……接着,给学生详细讲解这些词语的含义;随后,要求学生将词语还原到文中仔细品读;最后,提问:通过品读,你们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了吗?
生1:这些词语都很美,将浅水湾的美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生2:这些词语很好地表现了浅水湾温暖和谐的氛围。
……
师:同学们很厉害哦!那让我们发挥想象,在享受美景中品读一下这个段落。
……
在这个案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语境中领悟词语的含义,使学生不仅领悟到词语的真意,更感受到了词语丰富的感情,体会到词语的“厚度”。
二、在对比中品味词语的精妙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词语,更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词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通过对课文中词语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的别具匠心。例如,在教学课文《一路花香》时,我给学生出示如下两个句子:
(1)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情景使它感到一丝快乐。
(2)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情景使它感到快乐。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句子,看看它们有何不同。
生: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一个词语“一丝”。
师:非常好。那你们觉得哪句在意境表达上更美呢?
生1:我觉得都很美。
生2:我觉得第一句更美,“一丝”表达出水罐既快乐又难过的心情。
师:为什么是既快乐又难过?
生2:因为破水罐觉得自己对不起挑水工。两年来,它每次运水,到达目的地时都只剩半罐水了,挑水工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它内心总感觉过意不去,尽管它看到了美丽的鲜花,可它还是不会感到十分快乐。
师:说得太棒了!正因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感,所以才需要“一丝”这个词语,这是不能去掉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品读两个句子,在比较中体会词语“一丝”的含义,感受词语带给句子不一样的质感。在词语教学中,不但可以通过案例中所示的增加词语比较,还可以通过换词、减词等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词义的细微差别,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在品读中触摸词语的“温度”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总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带给人无尽的惊喜。这些能量让我们看作词语的“温度”。只有懂得在品读中触摸词语“温度”的人,才能享受到词语带来的惊喜。在词语教学中,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感受到词语隐含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教师将词语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触摸到词语的“温度”。例如,《夹竹桃》一文,出现了三个很重要的词语:“和煦”“盛夏”“深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词语,我给学生出示了课文第四段中的一句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在要求学生细细品读之后,我提问:这句话中的每个词语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觉呢?
生1:“和煦的春风”是温暖的,阳光明媚的。
生2:“盛夏的暴雨”是热烈的、急切的。
生3:“深秋的清冷”是寒冷的、孤独的、落寞的。
师:那我们带着这些感觉再来品读一下课文好吗?
(学生读)
师:嗯,读得非常好。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朗读也能区分天气呢?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只字未提词语的解释,而是通过让学生品读句子、感受句子,逐步领悟“和煦”、“盛夏”和“深秋”的含义,触摸到它们的“温度”。不同的句子赋予词语不同的灵魂。词语教学只有将词语送回到文本,才能焕发出它最绚烂的色彩。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词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除了要坚定不移地围绕教学重点,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真意、品味词语的精妙、触摸词语的“温度”。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