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安倍经济学救眼下失未来

2013-04-29张季风

经济 2013年6期
关键词:日元安倍经济学

张季风

安倍上台伊始就抛出了“安倍经济学”,立刻受到企业界的欢迎,市场的反应也相当不错。但是安倍经济学并无新意,难挽日本经济颓势,特别是对日本经济的长期效果难以期待,甚至可能带来诸多隐患。

诊断并不准确

安倍为了参议院选举的短期政治利益,而对日本经济下的猛药,定会取得些许政绩和短期效果,但对解决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未必奏效。日本的经济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不是短期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能够治愈的。在安倍及其经济智囊的经济诊断里,日本经济的根本问题是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即使短期利率接近零,真实利率水平仍旧居高不下。过高的真实利率使企业的实际债务负担加重,打击了内需,催生过高的日元汇率,进而打击了出口。他们认为如果其他一切不变,通货膨胀率提升之后真实利率下滑,需求扩张,日元贬值,出口增长,则日本经济有望实现自律性复苏。这样,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似乎顺理成章。可惜,这样的经济学分析过于简单,也过于自负。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问题的核心诊断并不准确,提出的政策主张注定难以达到目标。不去医治人口老龄化、社保体系危机、政府累积债务不断上升以及创新不足等结构性病源,而试图强行推高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将导致财政状况恶化

安倍新经济政策显然是把摆脱通缩和刺激经济摆在过于优先的位置,这必然会带来无节制的政府支出,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就是财政债务的持续攀升。目前日本的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GDP的200%,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1000多万亿日元的财政债务好比悬在日本经济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安倍内阁的逻辑是如果景气恢复,税收即可增加,这样自然就可以偿还国债,但是这种思路几乎很难实现,即使经济复苏,但所增加的税收也将十分有限,与巨额的政府债务负担相比杯水车薪。如果预期的税收不能增加,留下的只能是不断膨胀的债务。自民党虽然也承袭了民主党提出的“2015年基础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与2010年相比减半,到2020年实现盈余”的中长期财政重建目标,但并没有任何具体措施。人们仍然看不到日本解决财政困境的希望。

继续无节制地扩大国债的发行,使解决财政问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随之而来的是长期利率快速上行的风险。目前日本长期利率还徘徊在低利率水平上,短期内快速上升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一旦长期利率上升,势必会加重国债利息负担,甚至会导致财政崩盘。长期利率快速上升,除了政府财政重建将受阻之外,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抑制也将给日本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

2%的通胀目标不易实现

安倍虽然提出了2%的通胀目标,但能否实现还很难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自身不能带来经济刺激效果,只能通过提示预期来间接影响宏观经济。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日本提出通胀目标的目的是要唤起人们的通胀预期。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市场的信赖,人们就不能产生通胀预期。因此,为达到通胀目标所实施的手段十分重要。作为方法之一,就是央行废除现行的资产购入目标额,直到物价上升为止不停地购入资产,不间断地向市场注入资金,但考虑到日本央行持有资产面临大量到期赎回,“开放式资产购买措施”的年度资产净购买规模并不大,这也意味着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能力仍然有限。而且,如果提供的资金总停留在央行账户准备金的形态,得不到积极的使用,也难以摆脱通缩局面。从量化宽松政策的本质来看,无非就是多发钞票,向市场提供更丰富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生产,扩大内需。但问题是,目前日本市场并非缺乏资金,而且产能过剩,企业资金丰富,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因此,流动性再大也未必带来应有的实体经济效果。

或致物价上涨但工资不涨

姑且不去考虑通缩是否是日本经济的病源,即便在安倍新经济政策的刺激下能实现2%通胀目标,但能不能实现工资上涨也是问题。日本经济的问题很复杂,供需两方面的问题都有,有深层的有表征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当下最主要的难题是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个人消费疲软。不能不考虑的一个客观事实是,日本早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高度成熟,市场饱和,加之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再进一步扩大国内个人消费的空间已经很小。

毋庸置疑,就业得不到改善和收入长期徘徊是个人消费难以扩大的根源。2012年日本完全失业率为4.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但是就业人口减少了19万人,就业人口减少意味着全社会总收入水平在下降。另外,长期以来日本职工的各类收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12年人均现金收入与上年同比下降了0.6%。就业人数不增加,社会总收入不提高,个人消费就很难提高。而当下严酷的经济形势又十分不利于提高工资。在新兴国家崛起,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为了维持竞争力,企业都本能地削减人工费等经营成本。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物价上升能够使企业的销售额上升,但工资未必能随着物价的上涨而提高。由于安倍经济学中并没有提高收入的具体措施,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摆脱了通缩,物价上涨,而工资却保持原来状态。那样,势必会导致家庭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国民生活陷入困境,最后还会使经济重蹈衰退覆辙。

以邻为壑或引发国际摩擦

从客观上讲,日本央行新行长黑田抛出极端的超宽松量宽货币政策,其出发点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国内经济低迷和摆脱通缩困扰,作为其政策副产品的日元贬值其实是相对于前一阶段日元急剧升值的一种技术性回归。尽管如此,外界对日本开足马力大印钞票的做法仍十分担心。此举让日本的一些主要贸易伙伴感到警惕,更有分析称日元贬值或引发“货币战争”,但笔者认为不必大惊小怪。首先,美国和欧洲也都在竞相推出量宽政策,发达国家间的影响几乎相互抵消,但是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和日本出口产品竞争较强的韩国的影响较大。日元贬值政策有可能对国际市场造成一定的扰乱,但将很有限。5月10日日元兑美元“破百”,但此间在英国召开的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并没有对日本的经济政策提出任何谴责,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果日元贬值到美国难以容忍的程度,当其感到有威胁时,美国一定会出手干预。日本的量宽政策对我国经济也可能产生一些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其原因在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日本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本身在下降,再者这次日元波动幅度不会太大,顶多贬值至1美元兑100日元左右。从过去的经验来看,1美元兑100日元的汇率是很正常的。在中国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的1995年,日元曾出现过剧烈波动即从1美元兑80日元贬值至1美元兑147日元,但并没有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影响。另外,由于中日两国出口产品档次有差别,日本出口产品主要是高端产品和高端零部件,而中国主要出口中低端产品,不在同一平台的产品较多,所以日元贬值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不大。相反,中日贸易中加工贸易较多,由于日元贬值,我国可用更少的资金进口更多的日本高端零部件、高端技术以及机械设备,还存在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的一面。但日元贬值可能导致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热钱的流入,我们还是应当有所警惕。

总之,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将取得短期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安倍经济学是极不负责任的政策。仅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解决不了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无节制的积极财政政策只能使政府债务负担越来越沉重,只能是拖延结构问题的解决。安倍经济学救不了日本经济。

猜你喜欢

日元安倍经济学
跳脱对安倍的悼颂与赞美
简明经济学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明仁天皇“暗战”安倍
中日専門家が見た「習——安倍会談」
经济学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