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在贫困地区施教和发展体育素质教育

2013-04-29杨仕林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3年6期

杨仕林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1

摘 要 贫困地区的体育教育改革,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了因地施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从而迈出了可喜创新的第一步,为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育素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良好地育人效果。

关键词 因地 因时 因才 施教

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我们认识到“创新”的真正含义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在条件艰苦及其设备简陋的农村学校如何实施体育教育,因地制宜强化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健全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使体育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农村体育教师面对“创新精神”的挑战。

贫困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受到历史的,现实的经济条件制约,以及社会、群体和主管部门的认识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冲击,长期以来,总是把体育课列为不足轻重的副科,自然而然形形色色的“补课”轮不上它,各种复习、考试砍掉它,平时遇到校内外开会或师生集体活动时挤掉它,至于体育活动场地的开辟、体育器材的添置,专职体育教师(许多小学无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使得体育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就连我们这样的玉屏侗族自治县第二所完全中学,百米和四百米合格跑到都没有,更别说合格的三级跳远沙坑、标枪、铁饼的场地和排球、羽毛球训练场地了。在这样的背景,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实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了?

一、因地施教,强化体育素质教育

贫困地区的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中小学,许多学校的活动场所,仅有教室前小小的一块坝子。不少小学连一个合格的球场也没有,如玉屏县朱家场镇的詹家坳小学,仅有三间门窗破损的教室,没有活动场地;茅坪小学虽有小球场但只有半边篮;大多数小学无单双杠、技巧垫等,更别说百米跑道了。这样的学校怎么上体育课和举办运动会呢?不仅农村学校是这样,像铜仁名族中学、铜仁市五中这种有二、三千名学生,文化课教学质量在铜仁市位居前茅的大型学校,同样也面临着没有百米跑道体育用地严重不足的现实。铜仁二中、四中、五中举行运动会时也不得不借用铜仁师范或师专的体育场地。难怪这些学校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整体提高。

因地制宜拟定新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千方百计利用校园的一切场地和现有条件创造性的上好体育课,打破限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单调,开展广泛地体育活动对于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尽管条件差、场地小,但经过体育老师们的精心安排,艰苦努力,体育仍然上得有声有色。

二、因材施教,强化体育素质教育

我们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入学年龄偏大,也不及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的青少年机灵、活跃,加之场地、器材缺乏,因而学生普遍对体育课深感单调乏味。过去有的学校上体育课,仅仅草率地做做操作;有的集体活动几下,一个篮球扔过去,让大伙去抢;有的干脆“放羊”教学,让学生满山野乱跑。如此上体育课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连起码的建身目的也达不到。

针对山区学生力气大好活动的特点,应因材利道地上好体育课。农村中学虽然体育设备欠缺,但只要老师们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体育课也会上得颇具有创新意识,富有活力及意义。

三、因时施教,强化体育素质教育

我们西部贫困山区的学校,尤其侗乡山寨和苗岭山区的中小学,每天上午九、十点钟才上学,下午两三点钟就离开学校,学生家离学校远,有的要翻山越岭或踩水过河,来去匆匆。不少孩子要赶回家做家务。这样紧张,每天几个课时,主科也安排不下,体育课自然就可开可不开了。这样,体育课便成了徒有虚名的点缀品,还奢谈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我县学校为强化体育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抓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铜仁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的学生和县城中学的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到边远山区中小学支教,并选送青年教师在职进修,为迅速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虽然我们处于条件简陋的学校进行教学,但我们从不气馁,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却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对体育教学的热爱和执着。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自然条件进行因地、因时、因材施教。由于身在贫困地区的我们采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强化体育素质教育,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上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达到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同时,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都普遍有所提高,身体素质也与日增强,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也日益稳步提高,去年我校初中教学质量,评估为全县第一,高中教学质量也大有改观,初步实现了强化体育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