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的非常态化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2013-04-29赵祖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道德失范现象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愈来愈得到关注。我国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过程中的非常态化现象,只有正确认识这一非常态化现象,才能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才能为社会转型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关键词:道德;非常态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一、道德发展非常态化的现状以及成因
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最为明显,高校论文作弊现象、广州小悦悦事件、毒胶囊事件、城管强拆逼人自焚事件等等,这些领域道德失范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健康。传统道德体系瓦解,新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知该用哪种道德作为行为规范。道德发展非常态化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不平衡、传统道德废弃以及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1.1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成果与中国实际脱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道德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还有待进步,尤其是“大众化”层面还很不足。虽然我党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的探索,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更深入地探索。“更深入的说,道德形成于民间社会,来源于民俗,是人们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自觉形成与遵守的规范”。因此,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构必须也不能脱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1.2传统道德被摧毁遗弃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生长环境,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前者却为后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材料。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致命的破坏,传统道德观亦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却没有道德建设所需要的内容。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地区差异极强,即便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也呈现出了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特点。忽视了传统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合性。
二、 道德发展非常态化特征
2.1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一个社会的道德与社会形态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一直没有得以确立,这是道德发展中的偶然性。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具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其建设和发展都是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尤其是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直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缺乏丰富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职业道德必然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确立之后,由于国内外政局、形势的影响,政治斗争频繁,道德政治化使得社会主义道德出现了畸形发展。因此,道德发展非常态化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2.2一元与多元的并存
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指导思想,离开这一指導思想,就会丧失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但是,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传统的、西方的、异化的思想并存,人们的行为规范有较大的差异。高校论文作弊现象、广州小悦悦事件、毒胶囊事件、城管强拆逼人自焚事件等折射出的各层次道德行为规范混乱。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思想并存是道德发展非常态化较为突出的特征,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人们价值观念错乱。
三、道德发展非常态化的应对措施
3.1加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务实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和统一思想”,要“深入人心”,就必须通过一种更能为群众所理解、所实践的途径,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能发挥这一桥梁的作用。因此,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只有实现最广大人民对它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实现道德发展的常态化。“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也只有通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3.2加大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成分的吸收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对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态度,目前学界大多持一致的态度,应该以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为基础,对其中优秀的道德规范和观念提取和加工,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基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处理。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对传统道德体系的剖析必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民族文化复杂、地缘差异较大,更增加了此项工作的难度。怎么样吸收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优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传统道德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应该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3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文化作为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是构建充满创造活动、协调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利益关系的精神基础”,文化丰富了道德的理论体系。文化和道德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有助于为道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道德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借鉴、利用传统的、西方的精华部分。文化积淀的越深,道德水平也就相对很高。因此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新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张飞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4):12-14.
[3]李建平,周瑾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1):1-6.道德发展的非常态化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赵祖磊
(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道德失范现象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愈来愈得到关注。我国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过程中的非常态化现象,只有正确认识这一非常态化现象,才能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才能为社会转型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关键词:道德;非常态化;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一、道德发展非常态化的现状以及成因
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最为明显,高校论文作弊现象、广州小悦悦事件、毒胶囊事件、城管强拆逼人自焚事件等等,这些领域道德失范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體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不健康。传统道德体系瓦解,新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知该用哪种道德作为行为规范。道德发展非常态化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不平衡、传统道德废弃以及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1.1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成果与中国实际脱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道德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实践方面还有待进步,尤其是“大众化”层面还很不足。虽然我党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的探索,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更深入地探索。“更深入的说,道德形成于民间社会,来源于民俗,是人们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自觉形成与遵守的规范”。因此,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构必须也不能脱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1.2传统道德被摧毁遗弃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生长环境,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前者却为后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材料。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致命的破坏,传统道德观亦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却没有道德建设所需要的内容。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地区差异极强,即便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也呈现出了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特点。忽视了传统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合性。
二、 道德发展非常态化特征
2.1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一个社会的道德与社会形态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一直没有得以确立,这是道德发展中的偶然性。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具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其建设和发展都是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尤其是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直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缺乏丰富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的日常行为和职业道德必然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确立之后,由于国内外政局、形势的影响,政治斗争频繁,道德政治化使得社会主义道德出现了畸形发展。因此,道德发展非常态化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2.2一元与多元的并存
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指导思想,离开这一指导思想,就会丧失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但是,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传统的、西方的、异化的思想并存,人们的行为规范有较大的差异。高校论文作弊现象、广州小悦悦事件、毒胶囊事件、城管强拆逼人自焚事件等折射出的各层次道德行为规范混乱。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思想并存是道德发展非常态化较为突出的特征,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人们价值观念错乱。
三、道德发展非常态化的应对措施
3.1加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务实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和统一思想”,要“深入人心”,就必须通过一种更能为群众所理解、所实践的途径,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能发挥这一桥梁的作用。因此,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只有实现最广大人民对它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实现道德发展的常态化。“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也只有通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3.2加大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成分的吸收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对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态度,目前学界大多持一致的态度,应该以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为基础,对其中优秀的道德规范和观念提取和加工,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基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处理。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对传统道德体系的剖析必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民族文化复杂、地缘差异较大,更增加了此项工作的难度。怎么样吸收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优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传统道德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应该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3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文化作为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是构建充满创造活动、协调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利益关系的精神基础”,文化丰富了道德的理论体系。文化和道德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有助于为道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道德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借鉴、利用传统的、西方的精华部分。文化积淀的越深,道德水平也就相对很高。因此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新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张飞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4):12-14.
[3]李建平,周瑾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