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座“寡妇城”
2013-04-29高珮菪
高珮菪
前往“寡妇之城”
印度有个城镇,名为维伦达文,它有个别称,叫做“寡妇城”。在这个与浪漫爱情紧密联系的朝圣圣地,居住着上千名寡妇。她们或是被家庭抛弃,或是一直孤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中还有人不惜千里跋涉来到这里。但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42年前,由于印度孟加拉地区与孟加拉国边境一带局势紧张,年轻的吉奥莉·达斯跟着丈夫背井离乡,来到印度北部的维伦达文镇一起生活,并生了3个女儿。此后不久,吉奥莉的丈夫抛妻弃女而去,为了生计,3个女儿刚满10岁就出嫁了。
过去的15年,吉奥莉就独自生活在维伦达文镇,在寺庙中吟唱虔诚的歌曲,赚取几个硬币的报酬。和成千上万的印度寡妇一样,吉奥莉与现实世界隔绝了一切联系,将余生都奉献给了神,虽然这并非她心甘情愿。
赛义夫·阿里-达斯只有60岁,但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就连走路都已经蹒跚不已。她在12年前去世的丈夫是个酒鬼,女儿病死在医院中,儿子也因为土地纠纷而死于一场谋杀。
最后一个亲人离开后,赛义夫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生活的她倍感孤独,于是慕名来到这个听说很“安全”的地方——维伦达文。
桑蒂也住在维伦达文镇,她比赛义夫大20岁,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独自一人把4个孩子拉扯大,吃了不少苦头。然而,儿子结婚后,她被自己的儿媳赶出了家门,理由是养活整个家庭的人是丈夫。“既然你没有丈夫,那就必须得自己养活自己。”儿媳这样说。
年过60的戈文达·达斯已记不清自己在这里居住了多少个年头,但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却依然历历在目。
她出身在加尔各答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结婚后第二年,丈夫就因为肺结核离开了人世。随后的近30年里,戈文达每天都在夫家不停地辛苦劳作,却受尽虐待。终于有一天,身无分文的她决定踏上开往维伦达文的火车,成为这里万千寡妇中的一员。
像所有来到这里的寡妇一样,她将自己的姓氏改为“达斯”,印地语中意为“奴仆”。以此来表示自己愿意终身虔诚侍奉神灵,与夫家断绝一切联系。
跟她们一样,数千名寡妇正在艰难地向着这个小镇进发,像一场声势浩大的逃亡。其中多数人,来自印度西部孟加拉地区。她们远离朋友和孙辈,徒步跋涉逾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只为迁往这个被称为“寡妇之城”的小镇。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仅在维伦达文镇,就有超过6000名寡妇聚集,而周围的乡村里,还有更多,总人数可达万人。
维伦达文成为寡妇聚集地,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但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这里会对全印度的寡妇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只有黑暗和冷酷
即使是在遍布圣地和朝圣之所的印度,坐落于亚穆纳河畔的维伦达文,依然可以被称之为当之无愧的神圣之地。很少有哪个地方,能像这个距德里只有几小时车程的小镇一般,与神灵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系。
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创造之神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黑天,就出生在维伦达文附近的树林里。在这里,这位诸神之首、世界之王化身成为吹笛子的魔术师,并与美丽神圣的牧女罗陀坠入爱河。
黑天和他青梅竹马的恋人的名字,被维伦达文的每个人挂在嘴边反复念诵。当每一位朝圣者来到这个庙宇鳞次栉比的小镇上,在古庙四周匍匐参拜,踏上石阶,沐浴圣水之时,都将他们的名字铭刻在心。
然而,展现在成千上万逃亡到此的寡妇面前的,却是这个城市最黑暗、冷酷的一面。
黑天与罗陀的爱情故事,如今被印度人视为伤风败俗。这个充斥着罗曼蒂克色彩的小镇里,神灵的“奴仆”们却在街道上过着悲惨的生活。
花一点时间观察庙宇前进进出出的朝拜者,不必费太大功夫,就会发现,寡妇们就藏身其中。
来到这里的寡妇,固然不乏虔诚的朝圣者,只想把生命中余下的岁月都奉献给黑天和罗陀。但更多人到这里,仅仅是为了逃离野蛮残暴的家庭。许多寡妇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还遭到整个村庄的排斥驱逐,孤身一人倍感寂寥。有人被夫家赶走,以掠夺本该属于她们的遗产;也有人像桑蒂那样,被自己的儿子、儿媳像丢包袱一样,狠狠甩出了家门。
但在这里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许多来自孟加拉地区的寡妇发现,周围到处都是说印地语的人,就好像来到外国一样。有的人心怀怨愤,另一些则恐惧崩溃。
每天一大早,吉奥莉、戈文达们会和自己的同伴一道,从住处走1公里远,到庙里和着乐器唱诵印度教的祈祷经文,晚上睡觉前,再重复一遍早上的路,每天一共要唱6个小时。
通过这份“工作”,每个月,寡妇们可以从当地庙宇那里获得125卢比(约合2.7美元)的生活补贴。
因为是寡妇,她们只能穿白色素服,不能佩戴任何首饰,时常可见历经岁月风霜的老妇人向路人乞讨。在印度这个“乞丐都有鼻钉”的国家,她们的社会地位连乞丐都不如。
正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所说,维伦达文的寡妇们“生活在耻辱之中”。
看一眼都极为不祥
一座小庙里,青年志愿者们搅动着成堆的米饭和达尔(用香料、小扁豆煮成的印度菜),寡妇们则盘腿坐在院子里的地上等待。她们三三两两地聚作一团,彼此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这些年轻人,是来自德里的非政府组织Maitri的成员,专门为一些寡妇提供食物和栖身之所,但他们的力量有限,仍有许多寡妇需要靠乞讨才能租得起一个栖身之地。
政府也修建了4处供朝圣者们交流的修行处所,一些寡妇栖居于此。为了帮助那些年仅二三十岁的年轻寡妇,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将她们安排到服装厂等地工作,帮助她们重新回到社会。
印度社会不同寻常的一面在于,政府尽管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他们更希望外界对此不闻不问。政府和朝圣者们可以使这些从家庭中逃难出来的女人们免受饥饿,却难以消除孟加拉地区存在的不公现象和长久以来的迷信。
在印度的家族文化中,女人在家里扮演相夫教子的角色,几乎相当于是丈夫的附属品。丈夫死后,她们的生活也与死亡相差无几。如今,寡妇们已经不会在丈夫的火葬柴堆前迷失自我,但她们的生活依然充满艰辛。
在周围人眼中,寡妇就是不祥的动物,不能再婚,不能穿鲜艳的莎丽,每天祈祷几个小时,才能吃到别人施舍的剩饭剩菜。很多人甚至认为,连看一眼寡妇都是极为不祥的。
一些寡妇声称,即使是在维伦达文,当地人对待她们也十分粗暴,只有朝圣者才愿意为积攒功德而施合她们。
寺庙前往往放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可供选择的捐赠类型。一些所谓的慈善家,将这些赤贫的女人当做“招揽业务的诱饵”,以吸引朝圣者和游客们“捐钱”。当这些好心人没有足够的现金时,“慈善家”甚至会带他们到附近的商店刷信用卡。
一位曾经到访维伦达文的朝圣者告诉(《印度人报》,他发现,寡妇们死后,尸体会被切成块,然后装在黄麻袋中处理掉。(摘自《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