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信与中国移动“危险关系”的化解对策
2013-04-29元池
元池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传统运营商业务正受到腾讯微信等OTT业务的猛烈冲击。OTT 是“Over The Top”的缩写,主要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而发展互联网各种视频和数据服务业务。OTT业务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明显,使得原有的短信、话音、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挑战。近期,腾讯“微信收费”成了IT行业的热门话题,互联网和媒体已逐渐把矛头对准传统运营商中国移动,认为中国移动正在借助政府力量抵制和对抗OTT业务。OTT业务作为一种创新技术是互联网公司通过技术革命推出的物美价廉产品,如何保持中国移动与腾讯微信等OTT业务的关系,关键在于传统运营商如何应对OTT业务。
一、微信对短信替代作用显著
根据中国移动日前公布的2012年业绩数据显示,营运收入人民币5604亿元,同比增长6.1%,股东应占利润为1293亿元,同比增长2.7%。2012年净增客户6073万户,客户规模达到7.1亿户,其中3G客户净增3672万户,总数达到8793万户。中国移动保持业务的平稳发展。中国移动的营运收入主要包括语音业务收入、数据业务收入和其他营运收入。语音业务收入包括语音通话业务(包括通话费及月租费)和语音增值业务收入;数据业务收入主要包括短信、彩信业务、无线上网业务和应用信息服务收入;其他营运收入主要指互联网互聊收入。从业务板块来看,虽然语音业务中的通话分钟数保持7.8%的增长,但是其在营收中的占比却一直下降,2012年语音业务营收占中国移动全部营收的65.7%,2011年为69%,2010年为70.8%;ARPU(平均每月每户收入)数据显示,其用户的平均消费量正在持续走低,2012年ARPU值已降至68元,2011年为71元。数据业务发展中的无线上网业务流量比2011年增长187.6%,收入比去年增长53.6%,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2%,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这项“无线上网业务流量”的增长,正是因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业务驱动的结果。
中国移动业务平稳发展的同时,却出现自2002年以来10年间罕见的营运利润下降。2012年营运利润为1505.22亿元,2011年是1512.99亿元。今年1—2月因节日效应推动短信发送总量增长,但点对点短信量下滑10.6%。随着移动通信普及率不断提高,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新技术新业务特别是互联网对传统通信业务影响和替代效应日益凸显,微信等新型移动信息服务对短信的替代作用非常显著。中国移动营运业务利润首次下滑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微信等通信工具的产生,对电信业产生强烈冲击,新型服务的信息沟通功能降低用户使用短信的频次,微博微信的信息发布功能促使用户不再订购短信类信息服务。第二,移动在3G建设方面缺乏竞争力,渠道优势逐渐减弱;第三,联通和电信通过业务创新,发展速度持续提高,抢占了中国移动的部分市场份额。然而,互联网和媒体一致认定因移动互联网砸了中国移动的饭碗,所以中国移动伙同工信部对腾讯出黑手,此时的中国移动百口莫辩,一语未发就被泼了一身脏水。
二、微信与中国移动的“危险关系”
微信和中国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微妙关系一直备受瞩目,这次中国移动营运利润的首次下滑是否与微信有密切关联尚难精确论证。但是,未来如何调和与微信的 “危险关系”是中国移动等运营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对微信的不满主要来自于什么?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设计产品环节,类似微信这样“永远在线”的应用,会不断向运营商网络发出“心跳”,这些“心跳”本身没有任何流量,但是会占用运营商的信令通道,如果“心跳”过快过多,就会导致运营商的网络出现问题,甚至瘫痪,事实上国际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案例。2012年1月,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在东京地区的网络发生故障,在持续四个多小时的故障期间,有252万用户受到影响。NTT DOCOMO事后调查发现,激增的数据流量是导致网络故障的主要原因,而产生大量数据流量的来源是一款可以免费语音通信的Android应用,会每隔3至5分钟发送控制信令,一旦信令信道发生拥塞,就会引起“雪崩效应”,这些终端会不断地重试连接,导致信令信道更加拥塞,最终瘫痪。2009年12月,英国运营商O2公司也碰上过这类问题,8%的智能终端用户产生55%的信令流量,导致伦敦一些用户周期性无法拨打接听电话,被业内称之为“信令风暴”。在国内,虽然还没出现过这样严重的状况,但是运营商已经开始面临压力。中国移动方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微信已经占用了中移动60%的信令资源,但仅仅带来了10%的移动数据流量。换句话说,目前微信占用运营商资源过多,但却没有带来与之匹配的流量收入,同时还有可能把网络搞瘫痪,这或许才是引发运营商不满的直接原因。
OTT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从1997年中国互联网起步算起,互联网作为承载在运营商IP网络上的业务已经有十多年了。在固网时代,OTT问题也爆发过很多次,最典型的就是P2P(個人对个人)下载问题。它占用带宽资源的能力让全球的运营商都为之头疼,不少运营商也作出过限制P2P的决定。但是,封杀行为导致互联网用户的抗议,转而投入别的运营商怀抱,这些需求是客户的刚性需求,简单地封杀行为不能解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运营和管理的利益协调问题。运营商传统的语音短彩业务遭受微信的替代,但同时,数据流量的增大又得益于微信的发展,OTT业务产生的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其实是传统运营商的机遇,原有机制已不适合传统运营商的网络设计,中国移动和腾讯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如果没有相互合作的机制,便不能长久优质地提供的服务,这种危险而又微妙的关系,让中国移动运营商与微信的亲疏远近难以界定。
三、微信与中国移动“危险关系”的化解对策
运营商是通信设备商的“衣食父母”,运营商的业绩更是牵动着每一家通信设备公司的心,前者净利润增长是通信领域投资顺利进行的保障。中国移动运营商到底会不会对腾讯微信收费,这不是一个政府和运营商的问题,也不是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的问题,而将由市场来决定。工信部近期两次召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和相关OTT企业召开内部会议,讨论微信业务给运营商的短信、话音等传统业务造成的冲击,三大运营商准备向类似腾讯微信这样的业务进行额外收费。愿意为流量买单的最后不一定只是消费者。就像800免费电话是被叫方付费,百姓打电话不收钱。那么未来会不会有类似800电话的免费数据流量?也许将来市场上会出现各种产品。
微信对短信业务替代性较强,严重冲击传统经营商的短信业务,微信的逐步壮大会带来短信业务的大幅萎缩,我们应当着眼互联网技术发展替代对运营商的影响。由于使用微信也可以打电话、发信息、发图片,甚至可以视频通话,而这些业务微信都是免费的,用户只需要付出一些移动流量费用,相比打电话而言要省钱,所以微信减少了中国移动的收入,两者是竞争关系。而微信的出现让用户的移动流量费用增加,帮助中国移动开拓未知新客户,中国移动将会大大增加流量上的收入,OTT业务的发展也将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会。中国移动在流量经营方面显示出强大能力,四网协同战略初见成效,网络能力和覆盖水平持续提升,流量承载结构逐步优化。传统运营商可把发展重点从短信业务慢慢转移至其他新兴业务中,例如移动网络、IPTV、手机游戏等,以此推动自身转型,两者是合作关系,并非人们所认为的运营商是在借打压微信阻碍历史潮流。因此,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双赢。
中国移动表示,对微信等OTT业务坚持“构筑智能管道,搭建开放平台,打造特色业务,展现友好界面”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积极应对新兴互联网业务对传统语音业务的冲击。从技术的角度,中国移动认为,就互联互通、信令风暴等问题双方应一起坐下来协商探讨,OTT公司担心用户体验问题,运营商担心网络承载和更多用户的基本体验问题。为此,中国移动互联网基地已提出了一套“永远在线管理”方案,如手机有10个在线应用,都产生心跳的话,对网络会是很大的负担,可以让他们共用。除此之外,双方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或业务互相推荐。运营商和OTT公司不是水火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繁荣。
腾讯回应称,我们的目标是跟运营商共赢,在无线物联网时代给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而不是在基础通讯服务上分一杯羹。在梦网时代,我们已经是运营商的紧密合作伙伴,在新的无线物联网时代,合作的空间更大。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对OTT业务收费本指是运营商对腾讯收费,未涉及对用户的收费问题。其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但严禁运营商利用垄断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务。
目前微信对于中国移动而言,既消化不了,也得不到太大的利益。在2G网络时代,中国移动处绝对优势,但3G时代到来却进展不顺,中国移动采用TD-CDMA,国内自主研发遭到用户冷遇,当微信产品的强势袭来,中国移动便把矛頭对准了微信,提出要收占用信令的费用,但这并没有解决主要矛盾,此等“堵”的做法实为下策。只有加快用户转到3G和4G才可真正解决问题,过于强调信令问题会分散中国移动对实质性问题的专注力。移动4G网络不仅能解决信令占用问题,微信还能反过来推动中国移动4G网络的发展。
还有一个立竿见影方法,便是开发WLAN的潜力。中国移动的WLAN分布很广,但因为按时长计费,用户不多,多少有些浪费资源。中国移动不妨尝试一定程度的免费,将WLAN的收费政策制定的灵活多级,此举可以大量缓解密集地区的流量压力。但是,当移动互联网发展到运营商与OTT公司不得不交叉的时候,运营商打破无时不收费思维也将成为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