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廉政思想与廉政文化建设

2013-04-29王新利

月读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化廉政儒家

王新利

一、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为政以德的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儒家人士,从“政者,正也”的立论高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为人、为官、为政的原则和规范,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廉政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后世的孟子、荀子、朱熹等儒家代表在此基础上也都分别作过阐述。德之中,“廉”处在核心地位。不逾节,不自进,廉者必知耻,知耻则知廉。简而言之,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丰富。基本上涵盖廉政、勤政、正义、忠诚、诚信、爱民、慎友等各个方面。二是深刻。提出了慎欲、慎言、慎友、节俭、明察等理念。三是寓意深远。认为“正”不仅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方法。四是多角度阐释。在廉政方面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己有耻”,即人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表达了“不廉即为耻”和“知耻即为义”的思想。

(二)为德以廉的思想

强调官德要以廉为本。“廉”作为为官者之品德,有清正、俭朴、明察等多重涵义。专讲古代礼制和官制的儒家经典《周礼》对官吏之廉德有一个很全面的说明,即所谓“六计”:“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就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朱熹也认为,廉洁是为官从政者必备的一种基本德性,指出:“如今做官,须是恁地廉勤。”“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谨。昼夜孜孜,如临渊谷。”所以,廉洁是从政者必备的基本道德,官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廉政。

(三)廉政为民的思想

廉政,归根到底要通过“为政者”的清廉体现出来。为政者在“为政”过程中,在每个环节上都做到清廉,也就实现了廉政。没有为政者的廉洁,廉政便无从谈起。关于“政”,孔子有个很好的诠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既有公正之意,也有正派之意。就是说,政治的根本要义就是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如果执政者带头做到公正无私,那么下面的官员就不敢以权谋私了。孔子以后,儒家这套政德思想在不少思想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孟子提出要“仁民”,行“仁政”的政德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不仅要自身廉洁,还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荀子提出“富国裕民”的治国思想,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廉政的最高境界是“爱民”“仁民”,主张对人民薄敛赋、厚施予、重教化。

二、儒家廉政思想与现代廉政文化的关系

(一)儒家所推崇的“仁爱礼和”蕴含着现代廉政文化的伦理观

孔子提出:“为国以礼。”即认为统治者必须做到“仁爱”,而且要具备五种美德:“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他认为,统治者只要做到为国以礼,为政以德,那就会像北极星一样,群星环绕之,百姓就会听从指挥,服从治理。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进一步指出了“仁政”,主张从国君开始,要把公利放在前,把私利在后,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提倡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和先人后己的互助精神。儒家学说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主张要以“和为贵”的立场以及“仁为教、仁为爱、礼为国”的原则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以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为目标的伦理观,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

(二)儒家所崇尚的“以民为本”理念蕴含着现代廉政文化的人本观

孔子以“恭、宽、信、敏、惠”为行仁政的五种美德,即统治者必须做到宽民、惠民和教民。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从“重民”思想出发,猛烈抨击了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暴君与暴政。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儒家宗师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特别强调当权者要体察人民的疾苦。德治文化的恤民、爱民、重民思想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种思想确实为廉政文化奠定了根深蒂固的人本观念。

(三)儒家所倡导的“修身正己”品德蕴含着现代廉政文化的自律观

儒家坚持把官吏的道德自觉和克己修身看成是实行德治的首要前提。在他们看来,国家各级官吏品德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社会进步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为政者须“慎独”,即统治者要通过自我省察、自我克制来提高道德修养,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而又有机会谋私利的条件下,也能严于律己,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顺境逆境一个样,进一步强调了人要自觉克制各种不良欲望,不断反省哪些行为超越了“礼”的界限。儒家思想历来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谆谆告诫各级官吏要修身正己,这也正是我们现代所提倡的干部要廉洁自律。

(四)儒家所重视的“道德教化”作用蕴含着现代廉政文化的教育观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把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转换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道德良心,使人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正确处理、调整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社会在于教化,人民在于引导,只要用礼和德来教化整个社会,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明白犯罪是行恶,人们就会自觉地纠正恶行。孟子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认为善政不如善教得民心。董仲舒也建议“立太学”,进行仁义道德的教化。因此,儒家这种注重教化来规范行为、品德的思想,对现阶段的党风党纪教育、从政廉洁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儒家廉政思想对加强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当前,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效整合廉政文化资源,发扬优秀传统,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使廉政文化建设与不断发展的反腐倡廉新形势相适应。

(一)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廉政理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府官员的伦理行为,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官员是社会的一杆标尺,他们爱好什么、追求什么,对社会大众具有极大的暗示、导引和示范作用。这就要求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防范和减少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要进行“立志”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一旦树立,就会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从而远离腐败与堕落。志向越高远,抵御腐败诱惑的力度就越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就是古人所倡导的志。儒家之志乃“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即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安定民众。对于如何立志,王阳明认为立志就要“收放心”。一个人清心寡欲,矢志不渝,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然而很多时候,人心是浮躁的,东追西逐,不知所至。所以,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倡导树立大志,做到扛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

(三)要重视“知耻”教育

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贫贱,说明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个人却发国难财而富起来,更是可耻。“人不可以无耻。”道德自省无处不在,只是单纯依靠刑罚而忽略德治,不去教育人们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源上铲除腐败。所以说,要在社会上培养知耻明德的风气,重在教育与督责,为反腐倡廉提供公众性舆论支撑,占领和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共同构成完整体系,促进健康向上、知荣明耻社会风气的形成。

(选自《工会论坛》2012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教化廉政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廉政之歌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