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耻
2013-04-29顾炎武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①!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②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③:“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④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⑤。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释】
① 管生:即管仲,名夷吾,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② 上述一段文字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杂传》。
③ 夫子:即孔夫子,古时学者对孔子的尊称。
④ 这段话出自《颜氏家训·教子》。
⑤ 《小宛》:指《诗经·小雅·小旻之什》中的《小宛》一诗。方东润《诗经原始》认为这是首贤者规诫自己的诗。
【大意】
《五代史·冯道传》评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彰显,国家就会灭亡。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做人的重要操守。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能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全都降临了。何况身为大臣,什么都要贪取,没有不敢做的事情,那么天下怎么会不混乱,国家怎么会不灭亡呢?”
可是在这四个纲纪中,知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孔子在谈论士人时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羞耻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喜好投机取巧的人,是对什么事情都不会感到羞耻的。”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是由于一个人如果不廉洁,甚至到了违背礼法损害道义的地步,其根源都是出于没有羞耻心。所以身为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心,可以说是国家的耻辱。
我看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风衰退,道义也没落了,背弃礼义,舍去廉耻,这不是一天一夜而造成的。可是在岁暮天寒时节松柏仍旧坚持到最后凋谢,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在众人都昏睡沉迷的时候,当然也会有特别清醒的人存在!
我最近阅读《颜氏家训》,其中一段内容说:“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曾经告诉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纪已经十七岁了,很是懂得一些书表奏章,教他说鲜卑话和弹奏琵琶,也都很快掌握了,凭着这些本事,去侍奉王公卿相,没有不宠爱他的。我当时低着头不回答。真是奇怪啊!这个人这样教导孩子。即使循着这样方式就能够求得公卿宰相的高位,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可叹啊!颜之推是因为没有办法避免,才在混乱的时局中做官,尚且说出这番话来,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靠曲意逢迎混于世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点评
所谓礼义廉耻,并不是一个被人遗忘在故纸堆的虚悬概念。它实际在支持着人们的精神力量,维系着社会的良知。而当这些理念都被人们弃置一旁的时候,社会的堕落便不再有底线。
“齐朝一士夫”不顾家族荣誉,不顾民族大节,甘心低眉顺目去讨好鲜卑族的统治者,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案,而是在一个道德虚无的社会中唯利是视者的自然选择。当然,道德与社会进步是互相促进的,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形成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反过来还会呵护道德高尚的人,而不是把他们视作愚不可及的社会另类。
(本栏目点评文字撰写者:宋青 王瑜瑜 彭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