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2013-04-29赵梦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通感创造性音乐

赵梦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才能需要教师去发现、引导和培养。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同时也是学生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发展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观念上冷落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大多要求学生上课坐姿端正,规规矩矩,讨厌那些“调皮大王”,并有意加以冷落。有些教师总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尤其对那些调皮的学生,常常是冷言厉色,学生在这种场景下,思维和想象受到了抑制,创造潜能无法得到开发。

(二)方法上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多数教师仍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能力创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内容上以教材为本

教师上课时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只爱听音乐,不爱上欣赏课,把学生束缚在教材的知识界限内,使他们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欣赏课教学需要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新旧结合,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造欲望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心理趋向。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教师在启发学生创造性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给与热情的鼓励与表扬,即使错了,也不能泼冷水。相反,教师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没有指责、没有嘲笑,有的只是宽容和鼓励。

(二)激趣求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应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谜语、小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欣赏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灵活,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精心设“疑”,激发共鸣。欣赏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紧扣一个“疑”字,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在欣赏《狮子大王的歌》这首歌时,其中有句歌词“我是狮子大王呀,从不欺负小兄弟”时,我提问:这时候狮子大王会是什么样子?学生高高举起自己的小手,要发表自己的想法。我对学生们的想法都表示赞同,叫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用动作表现出来。这时的教室简直成了一片狮子出没的森林,他们的动作那么逼真,那么神奇,真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啊!

借助通感,化虛为实。通感是“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是指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彼此联系,互相呼应,相互渗透或迁移的心理现象。声音能使人产生视觉形象和触觉感受。如高音易产生白色联想,声音愈高,白色感觉愈强,且有向上穿刺一般的感觉;中音带给我们灰色网状的形象;低音带给我们是一种凝重浑厚的近似黑色的块状形象等。在欣赏《喜洋洋》时,我让学生用笔简单地描绘出听到音乐时产生的视觉形象,结果我欣喜的发现:有的同学听到“55565532︱55565532︱……”时,画出了交缠式的波浪线;当听到“5.6ⅰ︱5.6︱……”时,画出了较平缓的波浪线。这些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是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体现。学生通过通感,领悟了音乐所包含的深远意蕴,拓展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加强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创造能力

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知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如在说音乐、画音乐、跳音三四方面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训练,积极引导,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说音乐——用文字来讲解和理解音乐。如讲述《龟兔赛跑》、《金蛇狂舞》、《鸭子拌嘴》等音响小品;为音响配上合适的节奏型;旋律和节奏的回答;讲述音乐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等。

画音乐——用简单的图画表达音乐作品的意境或音乐形象。如在欣赏《森吉德玛》时,要求学生听完音乐之后,用画表达你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有几张画,画上有蓝天、白云、草原、羊群、蒙古包、牧民跳舞,准确地把握了音乐作品的形象。

跳音乐——用简单的形体动作编创舞蹈。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和舞蹈演绎乐曲的内涵,也可以分角色地表演形体动作。例如:在欣赏《小青蛙》一课时,借助三拍子抒情优美的旋律,配带上各色的青蛙头饰,轻快活泼地把小青蛙“伸着个腿、大粗腰、瞪着个眼赛灯泡,嘴一张像水瓢,蹦着还会叫”。那种好奇、新异和喜悦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洋溢着唱而乐、乐而舞、舞而美的气氛,又蹦又跳地陶醉于千蛙群舞之中。从形式上美化了课堂结构,渲染了课堂气氛,陶冶了学生情怀,增强了欣赏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已成为音乐教学的主流理念,我们应该创造性地挖掘和使用课程中的创造性资源,创造性地教,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与学碰撞出创造的火花,让创造之花开满音乐欣赏的课堂,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永远芬芳,永远绽放!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通感创造性音乐
说通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圣诞音乐路
音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