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出版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2013-04-29方卿
《出版科学》创刊于1993年,至今整20周年。对大多数出版人来讲,这算不上是一件什么大事。但对我们而言,它仍然值得纪念。一来这份期刊20年来始终伴随着我们,它一直是我们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或曰良师益友;二来我们为之付出了不少努力,2006年我和我们出版科学系的教师们开始担任它的主编和编辑。
有人说,刊如其人。这表明期刊的主编或编辑们对期刊的影响之大。2006年5月起,出版科学系的教师们正式成为刊物的新主人,全权负责期刊编辑、出版与发行业务。自我们负责以来,期刊的栏目设置、用稿标准、版面版式等虽然有了些变化,但是,创刊时确立的为出版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初衷却不曾有过丝毫动摇。20年来,历任主编及编辑们始终围绕这一宗旨经营着这本刊物。
1 以刊为媒,服务产业
服务产业发展是行业学术期刊的基本宗旨。1993年,湖北省编辑学会创办《出版科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首任主编蔡学俭先生在多个不同场合都讲到过这个办刊宗旨。20年来,刊物的出版单位几经变动,主编更是数易其人,但是刊物的宗旨却始终如一。
自从承接期刊的编辑出版以来,我们力求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来体现这一宗旨。
第一,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出版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版体制改革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主旋律。为此,我们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出版市场体系、做强做大经营性出版产业、完善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编发了大量文章,为宣传党和国家出版方针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二,关注出版理论与学术,为出版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新的经营环境与技术背景下,出版产业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以理论成果服务产业发展是学术期刊的不二使命。因此,强化期刊的学术色彩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对此,读者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肯定者认为,行业期刊不应囿于纯粹的实践问题,就事论事,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理论也是行业期刊的责任。否定者则认为,我们的期刊离出版实践越来越远,概念、命题、原理、定律云山雾罩,看不明白的公式、图表、模型越来越多,不适用。应该说,这两种评价都很中肯。未来,我们将在理论的通俗化与适用性等方面多下些功夫,而不是淡化刊物的理论色彩。关注学术、重视理论,为出版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仍将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关注国际出版产业发展动向,以他山之石攻己玉。全球化及世界各国出版业发展的不平衡是出版业国际交流的动力。行业期刊在出版国际交流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十分重视发挥刊物在这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设置专栏刊发反映国际出版动态的文章。创刊时,就开设了《域外出版》栏目,该栏目后来逐步演变为今天的《港澳台出版·国外出版》。其刊发文章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们还礼聘多位域外专家作为刊物的编委,以期扩大刊物的国际化视野。不谦虚地讲,我们的刊物在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国际交流方面是做出了些许贡献的。
2 学术为本,质量至上
服务出版产业发展,应该有多重路径。本刊立足于以学术交流服务出版产业发展。20年来,《出版科学》始终致力于搭建学术平台,弘扬学术精神,推介学术精品,以科学的出版理论武装出版人、引导出版业。
首先,以“科学”命名出版行业期刊,彰显其学术定位。出版领域的行业期刊,多以关注现实问题定位。如美国的《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出版科学》的这种差异化的学术定位,不仅在国内极为罕见,即使在全球范围也不多见。首任主编蔡学俭先生曾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中国不仅有武汉大学的“出版科学系”,有总署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还有我们的《出版科学》杂志。《出版科学》的刊名则是我国著名编辑家、学者和评论家王子野先生亲笔手书。老一代出版人的这种学术情怀始终是激励着我们长期坚守这份刊物学术定位的重要动因。
其次,栏目设置,关注出版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1986年,《出版科学》曾出过一期试刊。试刊由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试刊时设有8个栏目,其中,《专论》《出版学研究》《编辑学·编辑工作》《发行学·书评学·读者学论丛》4个栏目具有典型的学术色彩。在所谓“出版无学”的年代,这样的栏目设置,显得颇有些另类。此后,从创刊到正式出版,刊物的栏目虽几经变化,栏目的数量和名称也多有调整,但是,学术性栏目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不断得到强化。例如,2007年,又增设了学术性更强的《博士论坛》专栏。
然后,以学术质量为刊物用稿的首要标准。选用稿件的标准决定刊物的特色与水准。以学术期刊定位,也就决定了《出版科学》坚持学术质量优先的用稿标准。由于严格坚持质量优先标准,使我们赢得了出版界许多大家的青睐。诸如王益、王仿子、许力以、宋木文、刘杲、伍杰、袁亮、戴文葆、林穗芳、巢峰、钱文霖、阙道隆等出版名家均向本刊赐稿。大家青睐,并不排斥晚辈与后学。20年来,本着同样的用稿原则,本刊刊发了许多行业晚辈与后学的稿件。至今还记得我在本刊上发表第一篇文章[1]的经历。那时,我刚刚留校任教,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下,完成了《湖北农村居民藏书、读书与购书情况问卷调查》的研究报告。文章投寄到编辑部后,经过主编蔡学俭先生的亲自指导,进行反复修改,方得已发表。这正是本刊坚持质量优先又注重提携后学的印证。
3 政产学研,共建平台
经营一份期刊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生存难是一种普遍现象。求生存是当下大多数学术期刊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值得欣慰的是,《出版科学》却比较幸运,我们面临的形势要相对好一些。这种幸运,主要得益于湖北省原新闻出版局(现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湖北省编辑学会、湖北省各家出版单位以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各方的鼎力支持。因此,我们说《出版科学》这样一个出版人的学术交流平台是湖北省“政产学研”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搭建起来的,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的支持,恐怕我们也将面临着与大多数学术期刊一样的困境。作为刊物的现任主编,我想借此机会对各界的支持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湖北省原新闻出版局不仅一直是刊物主管单位,而且还是刊物创办的操盘手。这份期刊的创刊就是省局时任各位领导直接关心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省新闻出版局对《出版科学》而言,有“生育之恩”。同时,省局对刊物还有“养育之情”。当刊物经营遇到任何困难时,出面协调的,常常是省局的相关领导。
湖北省编辑学会和湖北省各出版社也是《出版科学》这个平台搭建的功臣。本刊是湖北省编辑学会会刊。从创刊以来,湖北省编辑学会一直是刊物主办单位(试刊时的主办单位是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其历任会长或者亲任刊物主编、或任编委会主任,均对期刊的经营付出了大量心血。在1993年至1999年间,刊物以内刊形式出版,没有设立固定的承办单位,由省内14家出版单位轮值承办。此间,各家出版单位从经费到人员等各方面均给予了无私的支持。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则是刊物的现任出版单位。《出版科学》编辑部设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从2006年正式接受刊物的出版事宜以来,学院十分重视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不仅为刊物编辑部安排了良好的办公条件,配备了雄厚的编辑团队,选留了优秀的专业编辑,还在办刊经费上给予了无私的支持。由于办刊条件的改善以及同仁们的奉献,近年来刊物学术质量和影响也有显著提升。2008年,刊物进入CSSCI来源刊。2011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的转载率也在逐年提升。2012年,在学术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本刊转载率位列108种“新闻传播学”期刊的前四位。
过去的20年,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20年。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仍然能够得到大家的关爱。我们同样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将《出版科学》建设成为出版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注 释
[1] 方卿.湖北农村居民藏书、读书与购书情况问卷调查[J].出版科学,1993(2)
(收稿日期: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