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之隔
2013-04-29李天田
李天田
有一天,看见一位时装设计师朋友在微博上抱怨,新设计的几款皮包下厂打样,东西出来怎么看都不对,最后,发现是因为缝制皮包的“车线”品质感不佳造成的。这位设计师开始上天入地去寻找能够与她的设计相匹配的车线。最后,她沮丧地说,称中国是“世界工厂”未免过于自我褒奖,因为,全世界顶级的服装辅料生产工厂都集中在欧洲。
当她找配线的时候,发现能够满足她苛刻颜色要求的只有一家成立于19世纪的德国家族公司,世界上顶级的车线制造商,提供真丝、全棉、涤纶不同材质的超过1500种颜色的车线。天哪!1500种!让我们肆意联想,恐怕能数得出来的颜色不会超过150种吧!当我的这位设计师朋友欣喜若狂地给德国人发邮件下订单时,却得到了这样一个彬彬有礼的答复:对不起,我们不对中国的厂家供货。
“谁说世界是平的?”是这位备受打击的年轻设计师和我一起喝酒时反复问我的问题。我当即热血沸腾地要求这涉嫌“歧视”的德国人必须给我们一个“说法”,而设计师说:我早问了,人家很有礼貌也很实在地回答说:第一,我们不了解、目前也没有能力监控到你们对我们产品的使用工艺情况,无法对车线最终呈现在成品上的品相负责;第二,也许是我们过时了,我们无法保证和控制你们不把我们的产品使用在山寨其他国际品牌的用途上,因此具有不可控的法律风险。
用东北话里的经典段子来说:“不就是根线嘛,多大的事儿呀?!”——但德国人觉得是可大可大的事儿了。
我把这段故事讲给另外一位设计师听,他倒是不以为然,因为入行久了,类似的经验多得很:曾经有一家国内颇具规模的男式西服制造商,向一家意大利顶级面料制造工厂发出热情的合作邀请,并且派出代表小组亲自飞到意大利去拜访这家工厂的老板。六十多岁的意大利人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但是,说到合作,却完全拒绝,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我们家族世世代代与三家意大利顶级品牌合作,我们的生产能力只够供应这三家合作者的需求,也只能在这个规模上保障最高面料品质和他们创新的需要。不,我们不想无限制地扩大规模;不,我们不想在全世界做生意。是的,我们是小生意,但是我们觉得这很美好。
“我们是小生意,但是我们觉得这很美好!”
有多久,我们没有听过用“美好”这个词来形容一个生意了?
很熟悉也已经很成功的一个香港小众品牌负责人在微博指名道姓地公开控诉:“我们品牌的衣服会被一些人买去拆开,再缝上退货,不过很悲催的是他们都根本复原不了。上次我当面问了某位风头很劲的女士经营的北京男装公司,在购买我们产品一个月后来退货,而且多处缝合出现问题的事情,她不肯承认。”据行内人说,阿玛尼等品牌也常常遭受这种待遇。即使通过这种办法给我带来了以更低价格穿上一件山寨阿玛尼的实惠,我也得说,这种行为,不仅不美好,而且,很流氓。
一口气讲了三个关于服装业的真人真事,我想,一叶而知秋。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低廉的制造成本,可以当作我们在牌桌上的两个“大猫儿”,但是,好的玩家都知道,手里握着俩大猫儿,也不一定就能“抠底”,甚至未必能凑成一“炸”。
大不了不跟你玩儿,能奈我何?
在一个商业传统有所保存的环境里,理应是行行都有底线,人人都有操守。当年唱戏的都要讲究“戏比天大”的坚守,如今我们的商业生态里泛奥运主义处处可见,随便问一家公司,价值观都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变体,再没有人考虑什么是“美好”的企业。当然,企业也是无辜的环境产物,人家隔壁公司都上市了,您还在这美好地当手艺人呢,见了市长好意思抬头嘛?同行企业都融资三轮儿了,您还自耕自收呢,行业里能有你一号嘛?不行啊,“不进则退”啊,“与时俱进”啊,来吧,现如今创业不就是为了先诱投资人,再诱小股民嘛?我想问,究竟,美好,是不是“强大”的反义词?
区别是微小的,一线之隔而已,既是车线,也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