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童年
2013-04-29陈小波
陈小波
在做“新华典藏”项目的过程中,我会对那些布满历史痕迹、又充满诗意的照片格外留意。如果影像本身还饱含着强大的情感,那更是典藏之臻品。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很多关于孩子生存状态的照片,都具备我所说的这些要义。
童年,印象中总是与美好、阳光、花红柳绿、幸福美满联在一起。但1940~1970年代,很多中国孩子只有命运,没有选择。他们的命运被裹挟进大时代的凄风苦雨中,甚至和社会中的大风暴、大震动、大破坏紧密地联在一起。
在中国照片档案馆库存的照片中,我常常能翻到这样的照片,看到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别样童年:中国远征军中,成群结队稚气未脱的少年士兵从战场归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剧团在街头演活报剧;土改中,孩子和父辈一起抢夺地主富农的财产;三反五反运动中,孩子站在台上揭发检举自己的父亲;大炼钢铁时期,孩子们在一个个红领巾小高炉、化肥厂里“工作”;大跃进时期,孩子们下地拔草,拾粪,回来和大人一起吃大锅饭;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上街游行撒传单、批判自己的老师;组成红小兵宣传队下厂下乡、进部队,跳《白毛女》,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画面上,孩子们情绪高昂,小脸儿上闪烁着并未磨灭的纯真。这些形象朴素饱满,却布满时代的印痕。
这些照片里有我的影子,有和我在漫长伤痛中紧紧挤在一起取暖的妹妹、弟弟的影子—我们挤在人群中看批斗会;我们和老工人一起吃糠窝窝,忆苦思甜;每天出门,怀揣红宝书,抢最大的像章别在胸前;我、妹妹和院里其他3个女孩组成红小兵宣传队徒步去姨妈下乡的村庄演出,对口快板、独唱合唱、朗诵、乐器、歌舞,5个小姑娘在一个15瓦的小灯泡下能演整整两个小时;我们随妈妈下放乡村,早晚上课、白天下田,天不亮,全村孩子系着皮带,背着木头枪,大声合唱:“战士不离枪,军马不离鞍,子弹上了膛,刺刀光闪闪……”歌声把全村的人都唤醒了。
对生命的意义还不能完全领悟的时候,我们就和父辈一起经历了一个躲都躲不掉的时代。我们硬着头皮跟着命运向前走。我们很小就把自己的心弄得硬邦邦,以抵挡无法预料的人生灾难。
冰雪消融成河,沉伏在深处的东西才能浮上来。“新华典藏”项目所做的就是去翻动那些几十年都没有动过的图片,让这些图片带我们回到历史深处,回到记忆深处,也回到人之常识。历史被收进底片,经过漫长岁月,转化成记忆的影像,并解答我们内心的问题: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我们从哪来?要到哪去?……
对国和家的记忆,有太多的遗忘和遮蔽。幸好我们有中国照片档案馆。在那里,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人的命运得到了记录;幸好有“新华典藏”,它终有一天会帮助很多人修正那些“谬误的记忆”;幸好在当下中国,有为数众多的人勇于承担抢救历史记忆的责任,为抵抗遗忘而努力……
基于此,这个六一儿童节,我没有拿出只表现“幸福童年”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