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爱与严
2013-04-29廖鹏程
廖鹏程
作为老师要把握好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能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了教师尊严,亦不能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值得我们探讨。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老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老师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
因此,学生往往把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老师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老师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老师的教導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老师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 我以前常常埋怨:“怎么我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我的学生仍不懂礼貌、不尊敬老师、冷漠自私,一点也不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经过反思我认为是我这老师爱的方式不当的原因吧造成的。
每位老师对待学生都应该“严”。我对学生的严是这样的:
一、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
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老师态度的强硬、武断。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依赖性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二、严而有格 “格”就是范围、分寸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的学生未做完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老师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说说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老师而无格,乱严一气,胡乱批评,就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在教育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只强调爱的动机不考虑效果,一味采取讽刺、挖苦等做法,使学生出现自卑、自我否定,甚至有轻生的念头。陶行知曾告诫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充分说明,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给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合理建议,否则,就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爱也无从谈起。
要严格要求学生
“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阐释了严与爱的辩证关系。但是严格要求并不是超越实际,更不是处处、事事挑毛病,而是按照学生认识事物和接受事物的规律,启发的诱导他们,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如果脱离实际就可能出现严而无格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应首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否则,任凭你讲得天花乱坠,对学生如何严厉,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私人感情上的占有,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胸怀。有了这样的爱,学生才能在被教育过程中,如同放飞的小鸟,带着老师的鼓励与期望,在无穷的知识宇宙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