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声音“隐藏”起来?
2013-04-29
从完美主义角度来讲,音响系统最好是看不见,听不见的。
“看不见”很好理解,因为我们不断地通过建筑师和布景设计师的工作认识到,他们无法容忍在听音或试音时,视线范围内出现干扰视线的矩形框——音箱——他们常常这么叫,总让人不自觉地认为声音是从这个箱子里发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灯光也同样以各种类型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之中,光影变幻,这些人却没有对灯光抱以诟病,唯独抱怨扬声器,难道是他们的偏见吗?当然不,我们所追求的舞台音响效果,实际上是在努力地营造一种错觉,使得我们听到的声音仿佛是从舞台上直接发出的,而不是通过矩形框——我们也可以这么叫。
我们不但要从声音中清晰地分辨出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低音提琴,能听出钢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小号、长号、竖琴、打击乐和定音鼓,而且更苛刻的要求也被进一步提出,那就是除了泾渭分明之外,仿佛还能从这些悠悠飘来的声音中,看到它们从井然有序摆放的各种乐器中升腾而起,交织成一幅舞台现场画面。虽然听起来有点文艺甚至矫情,但也正好解释了什么是“声像”。
可是箱体未必能够营造这种魔术般的错觉,而且可能因为它们的存在,反而会使“声画面”相去更远,这导致我们将其“隐藏”的意愿变得迫切。然而,从感官上“隐藏”声音绝不只是从视觉上隐藏扬声器这么简单。
声像定位
这涉及到实际应用中声像定位的问题了。
简单地说,声像定位就是人们判断声音在空间中的位置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能够对声像进行定位、感知,主要基于我们的耳脑系统。我们的双耳可以被理解成是一套双通道检测系统,这一检测系统非常灵敏,不仅能够判断声源的方向,同时也能够判定声源的远近。
时间差效应是我们辨别声音位置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原理的理论根据是:如果一个声音来自于听音者的正前方中轴线上,那么这个声音到达双耳的距离就应该是相等的,听者就会觉得这个声音来自于正前方的位置;如果声音来自于听音者的右侧,那么右耳就会比左耳先听到这个声音,所以便会判断声音来自于右前方;同理可得出左耳会比右耳先听到左侧发出的声音。所以声源偏离正前方中轴线的角度越大,两耳朵的听音时间差异也就越大。
基于这一效应可知,声源向外辐射,到达每只耳朵的时间会有不同,在声音进入耳道后,分别由耳脑系统进行解码,而大脑将会基于这种时间差,外加其他的一些信息来构建一个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坐标轴的虚拟三维空间,并瞬间描述,从而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中各个声部的空间位置,形成“声画面”,也就是声像。
辨别声音位置还有另一重要根据:声强差效应。即,如果一个声音来自于听音者正前方的中轴线上,那么这个声音到达双耳的声音强度应该也是相等的,听音者就会觉得这个声音来自于正前方;如果声音来自于听音者的右侧,那么头部对于声波形成障碍减弱了声音到达左耳的强度,所以便会判断声音来自于右侧。声源偏离正前方中轴线的角度越大,双耳听到的声音强度差异也就越大。
两种理论分别基于双耳对于声音时间和强度的感知,可见这一双通道检测系统作用至关重要。而双耳效应也正是对其重要性的描述——只用一只耳朵仅能够决定除了方向上的响度、音色、音高等属性,但不能够具体确定声源的方向和准确位置;当两只耳朵一起使用时,声源发出的声波传播到两只耳朵中的距离、时间和强度有所差别,才能够对声源进行准确的定位。
有趣的是,人的双耳是水平方向左右对称生长,因此,耳朵对于声源方向的判别,在水平方向上会比竖直方向上更为精准。有很多试验数据都能够支撑这一说法。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不妨试着躺下来或者改变一下姿势。
声像控制
除了借助双耳的主观感受,我们还可以对CD、声音母带的制作,即录音环节进行把控,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声像控制来达到声像定位的目的。加强此客观环节,”声画面“的出现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例如某声源在舞台左侧位置,通过话筒拾音进入调音台,此时将声像电位器旋钮置于左方向(逆时针调节),这样扩音系统中的左路扬声器系统放出的声音较强,听众就会感到该声音来自左方,与声源所在位置一致。依照此方法,如果对整个演出舞台中的各种器乐及声乐的拾音进行类似立体声方位处理(即不同的声像定位),可使整个节目有明显的立体声方位感。
更高明且不增加复杂度的操作是在处理浪涛声的情境之下,比如,对涛声声源进行声像处理,将该旋钮从左逐渐旋至右时,其音响效果便是涛声从左逐渐向右拍向海岸,给听众以亲临大海的沉浸式体验。
当然,通过辅助设备来实现声响定位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毕竟,在专业扩声系统中,观众的位置跨度会较大,不会只集中于中间听音。更何况很多扩声系统往往以单声道模式扩声,追求立体声定位显得多此一举。
声音“隐藏”起来了吗?
声像定位还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音箱的解析力,安装位置的选择以及建筑声学环境的构建等,除此之外,借助辅助设备进行声像控制也是重要手段。当然,也有更为复杂的理论试图阐释其中的奥秘,其中就包括视觉对听觉的强化作用。该理论认为只有实际看到某器乐并听到其发声,才能更容易在面对来自音箱的声音中形成“画面感”。
可见,经验对于声像的形成也十分重要。
解决以上谈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营造声音被“隐藏”起来的效果也就有了可能,我们眼里看到的音箱被“声画面”所替代,这也就是音响发烧友口中的“脱箱感”。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在面对矩形盒子时,我们大可全身心地沉入舞台演奏现场气氛中。
其实,声像往往只是存在于音响工程师和经常欣赏交响乐人士的心中,一般聆听音乐的人并不会太注意声像定位。因为大众音乐中大都是采用近场录音,无所谓定位的问题。而对于AV系统来说,声音同画面是一个融合的整体,所有发出的声音能够在画面中得到印证,定位问题也就无从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