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需求 激发学习兴趣
2013-04-29郭元平
郭元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现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在充分研究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础上,避免老版教材繁、难、多、旧和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以“兴趣为先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用好教材,将它们变成孩子们能够吸收的营养呢?我认为,进行学习者分析,找准教学起点,是首要完成的工作。
现在的学生与以前的不同,他们在拥有好奇心强、好胜心强、自我意志力差、情绪多变、易冲动等心理特点的同时,还具有相当深度与广度的学前知识储备。仅以我校一年级的孩子为例,36人的班级,入学前认识300字的学生约占80%,认识500字的学生约占60%,另各有15%的学生或认识更多的汉字或能够自己独立阅读。现在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孩子在学习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孩子们对书中的表面知识相当了解。有的时候老师的导入设计才刚刚开始,就会被孩子们一语道破,然后自顾自地玩起来,而后在自己高兴时摆出个聆听的样子,全然不顾后面讲的重要的知识点。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对孩子们的情况分析得不够透彻,没有找到孩子们真正需要的语文知识的切入点。教师费尽心机,可孩子们只是浅层次情感参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实实在在的导入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中,众多老师对导入付出诸多努力,他们或从生活中截取片段,以精彩的故事导入;或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气氛;或用谜语、歌曲、图片……可以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再看学生,热情高涨,一会儿举手,一会儿齐答,再往后看你就会发现孩子们像泄了气的皮球,应付着老师的提问,只盼着早点知道作业。针对现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我们许多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都能达到。这自然就造成了孩子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漠然视之的现象。如第一册的《字与画》一课,其中的生字有许多孩子能准确地读出它们的读音,他们就是不听老师讲也能够将练习题做对。如果我们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认识几个汉字这个层次上怎能抓得住孩子的眼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呢?
在现实的课堂中,还存在着讲、练的两个极端。有的时候,老师讲一节课,四十分钟不见孩子动笔,不见孩子读书。有的时候,老师布置满堂的练习,练完教材练教辅,四十分钟不见孩子抬头。这两种现象忽视了孩子的身心需要,考验着孩子们的耐力,效果不难想象。
综上所述,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呈现出它应有的魅力,让孩子保持兴趣和动力完成课堂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学习者分析,即在备课之前弄清楚孩子们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习兴趣点在哪里?有哪些基本知识是孩子们已经会了的,有哪些知识是需要深化讲解的?最重要的还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对他们的意义。
现在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既然如此,作为教师就不要在“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方面苦口婆心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分析学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以孩子需要为始的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给他们一些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台阶,抓住课堂开始时的十几分钟黄金时间,激发他们的思维需要,让学生的需要贯穿学习的始末,让需要引导教的行为,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变换作业形式,完善我们的语文课堂。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