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孩子一段“放学路上”

2013-04-29刘丙胜

中小学德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王开岭评判放学

刘丙胜

某日读王开岭的文章《消逝的“放学路上”》,说到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了放学路上的乐趣,而是被家长或其他的监护人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孩子们的放学路上硬是被活脱脱地丢失了。

为什么会丢失“放学路上”呢?这引起了我的长久思考。

我的儿子十一岁,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在他读二年级时,我和他爸爸就尝试慢慢放手不再接他上下学。就连护孙心切的老爸老妈我也强忍着一再告诫他们不要去接送。有一度,心慈口碎的老母亲一直在我耳旁不停地评判我——她的大女儿是个很绝情的人,尤其对自己的孩子。我只能苦苦地笑笑,不给自己辩解。老人家不知道,下这样的一个决心我比任何一个人都难,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做,虽然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坚持。看了王开岭的文章后我才有所顿悟:原来我一直想给儿子的只是一条无拘无束却能快乐成长的路,而其中的一段,就是“放学路上”。

王开岭这样写道: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是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

说的多好呀!可是我们现在的父母和孩子的祖父母却似乎忘记了这一切,或者假装自己从来都没有那样经历过,或者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帜,把一条生动的“放学路上”扼杀在这喧嚣的闹市。

我还记得,我们的餐桌上如何地谈笑风生,那是儿子在奶声奶气地说着一些路上的趣闻轶事——

小丽又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门口耍赖了,她要她奶奶给她买漂亮的头饰。儿子骄傲地扬扬眉,神气地补充,我就不做那样的孩子,一点也不乖。眼睛里的不屑让人忍俊不禁。那时儿子读二年级,他用好奇的大眼睛观察着发生在他周围的一切。并且用我们强加给他的“乖与不乖”这样的中国式的评判标准对周围的一切进行着小大人似的评判。

许多小朋友挤在小店门口买垃圾食品,我就不走上前去。儿子如是说。那时儿子读三年级。那时的我与他说起过垃圾食品的坏处,虽然我知道其实他也很想走上前去凑个热闹,可是讳于我郑重其事的说教,只是间接地向我传达了他的懂事,从而让我这个意志不够坚定的母亲在下一次逛超市的时候也会向垃圾食品投降,给他买上一两包麻辣小食品。儿子深谙他的母亲的脾气,而且用了最智慧却最温和的方式。

我们在路上看见了许多蚂蚁,每只蚂蚁都扛着一粒白色的东西,很像是饭粒。妈妈,好像要下雨了。这时候的儿子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他在放学的路上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说说笑笑,关于蚂蚁、关于昆虫、关于飞机大炮火箭汽车,儿子已经在慢慢地长大,表现出了一些只有男孩子才有的兴趣爱好。偶尔会在路上远远地看见他与同学们说得热火朝天,这时候也不用打断他们的兴致,只是远远地看着,内心不断地涌起一些莫名的感动,仿佛能看到自己的童年。

妈妈,我在路上看到有人进了游戏室,好像还是我们学校的同学。儿子若无其事地向我报告。这时的儿子已是五年级的小学高段学生。他会给我们说起一些同学间的班长里短,对学校的看法,对同学的看法,对周围的见解。他还会说起同学间的矛盾,以及在经过的路上看到有人在打“群架”“敲诈”。每每这时我就生出一些担忧:如今的电视电影是怎样地给孩子们做出不良的一些暗示的。

诚如王开岭所写:我孩提时代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都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卖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难以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环节,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掩卷至此,不免嘘唏,如果不是头脑之中还存有一些童年的记忆,儿子的放学路上不知会被我怎样扼杀掉。

如果可能,请尽可能把“放学路上”还给孩子,给他们一个没有缺憾的童年!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王开岭评判放学
交流与评判
放学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快放学了!
放学之后
放学歌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王开岭:锋棱的瘦骨
王开岭: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散文对和谐世界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