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教育:我们还缺什么

2013-04-29王维审

中小学德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功利笑话勇气

王维审

我们缺什么——教育的信仰

很小的时候听过一个笑话:一个人在集市上忽然想打喷嚏,他习惯性地仰起头朝着太阳的方向等待。周围的人见了,也都纷纷仰视太阳,再后来,远处的人就听到一种说法,说太阳少了一半。于是,更多的人朝着太阳看。最后,整个集市的人都昂起了头,静静地去看那个少了一半的太阳。太阳终是没有少去一半,但人们宁愿相信它真的是少了,只不过是自己看晚了,错过了一个惊人的景象。而那个打喷嚏的人,在终于完成喷嚏以后,也随着别人看太阳,然后悻悻地说,真不该打这个喷嚏,害得我没看到半个太阳!

笑话归笑话,但我们确实是这样容易相信别人的,哪怕是违背自己良心的东西,只要相信的人多了,我们就会舍弃自己。

因为,我们缺乏信仰。

没有了信仰,内心里就没有了始终坚信的东西,所有的相信自然也就不够坚定。自然,所有的行动,也就只能成为一种忽左忽右的追逐。譬如教育,我们的教育从来就不缺乏热闹: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今天这模式,明天那理念……一个浪潮接着一个浪潮。我们太容易相信了,就像是笑话里的那些人,看见一个人的仰望,就会有很多人慌不择路,急匆匆地赶过去捧场。最终,我们成就了一个笑话,自己也成了许多人的笑话。

没有了信仰,我们就不会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什么。对于教育来说,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存在着很多需要修补的东西,一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东西把它支撑起来。但是,拿什么来修补,用什么来支撑,我们并不知道。于是,我们会给教育开很多的方子,头疼的时候医头,脚疼的时候医脚。天天跟着问题转,满身疲惫,却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因为没有了信仰,也就没有了梦,教育就缺少了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的砥砺,所有的教育就变得简单而功利。教育里的那些人,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存在得过于现实,过于直接。他们完全失去了自己,成了分数的奴隶,应试的工具。

其实,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点底子的,这个精神的底子就是五颜六色的梦想。教育需要一种情怀,一种痴迷的执着,一种几乎疯狂的热爱,这情怀、执着和热爱,就需要用梦想来经营。

对于教育来说,信仰很重要。教育本身是塑造人的,没有信仰的教育,是绝不能培养出有信仰的人的。由此,教育始于信仰,也会终于信仰。

而因为信仰,我们才愿意把一切交给时间。并且坚信,很多东西无法回避,包括我们最缺少的信仰。

我们缺什么——教育的勇气

没有了信仰,自然就缺少了教育的勇气。

对于教育的理解,站在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说,教育可以是一份职业,是教师赖以养家糊口的活计;可以是一种手段,是帮助孩子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的渠道;可以是一个标准,专门加工那些符合某个社会、某个阶层需要的“人才”。

其实,教育最应该具有的属性是成长,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然成长。但把教育仅仅看成是成长,这需要勇气,而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的勇气。

我始终相信,对于每一个教育者来说,在内心里都懂得教育应该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它不应该被外在的某种东西所裹挟。但事实上,教育从一出现,就已经被功利完全劫持。科举制度,不仅促进了古代教育的繁荣,也委实把教育牢牢地固定在了功利的战车上,并且一路高歌,愈演愈烈。到了今天,教育已经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而这些压力最终全部加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身上。

于是,曾经豪情满怀的年轻教师们,带着一腔的热情和满腹的教育理想踏进教育的土壤之后,一切就开始变得茫然起来:是关注孩子未来的生命还是盯紧孩子当下的分数?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还是点燃眼前的烟花?其实这个选择很难,一个愿意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师,可能会在激烈现实的分数竞争中暂时居于劣势。因为,良好习惯成果的显现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则是一个很短的周期。也许你的努力还没来得及开花结果,栽树的人就已经被功利的评价彻底拿下。一个连自己的讲台都保不住的老师,又该拿什么去保护学生的未来?

事实往往如此,一个有着优秀管理理念的班主任,或许会在呆板的评价体系中被末位淘汰;一个愿意着眼于未来的教师,或许会在分数的排名中危机四伏。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顺从,选择了追逐,选择了变本加厉地相互倾轧。拼命布置作业,玩命地上课,恐吓打压,所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挤出学生分数的手段,都被冠以“无私奉献”的名号而被教师实践着,被领导引领着,并逐渐成为了优秀、先进的标准。

在拼抢中成功的人,自然会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并创新地“无私奉献”;失败的人,除了继续拼抢以外,似乎没有别的路可走;稍有教育良知的人,也只好在叹息之余,善良地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体制的完全变革或者颠覆上。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丢失了挣扎的勇气,而选择了因为功利的随波逐流,甚至是焦虑和不安。

其实我们应该有一些挣扎,哪怕是微小的、不足以改变什么的挣扎。

最为可怕的是,我们甚至连等待的勇气都一起丢失了。

拔苗助长的事,是为读书人所不齿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种庄稼,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松松土,浇浇水,除除虫……总之是为了给庄稼的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而不会有人要替庄稼成长。但到了教育上,这么浅显的道理却被简单地遗忘了。

现代的教育,大多是摁着牛吃草式的强迫,不管你是不是愿意,不同的人都得按照相同的标准去改变自己。因为不是心甘情愿,厌学成了教育的通病。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心声的机会,我想可能没有一个孩子会说他愿意接受他正在接受的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读书实在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

成长是慢的事情,因为迫不及待,我们开始研究各种教育的技术,目的无非是把教育变成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在这样一个崇尚多元的世界,却没有人愿意为了成长而选择等待。换句话说,我们不是不知道等待,而是缺乏等待的勇气。

冰心说,让孩子象野花一样生长。多美好的心愿,可惜,没有人愿意有这样的勇气。

我们缺什么——教育的能力

人生的价值,大抵有两个,一是幸福,一是优秀。

对于幸福无需过多解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理解偏颇。但对于优秀,很多人也许会简单地理解成出人头地。比如:对于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会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对于商人,社会可能会以财产的多寡来认定是否成功;对于仕途,大多是以权力的大小和官位的高低来评判是否值得尊崇;对于家庭,很多人可能会以房子、车子来考量是否完美……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优秀就是让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让人发展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的人。也就是说,优秀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与物质、权位无关。而幸福,最主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

由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人性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这,也恰恰是教育的价值与使命所在。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今天的教育,我们除了教给学生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增添了一些逼出来的应试能力,精心营造了一些谋生的焦虑和恐慌以外,哪一点还与人性有关?

今天的学校,大多以教学成绩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育能力,而我们都很清楚,为了这些分数,学生失去了多少自由、快乐和幸福,在分数的背后又附带了学生多少苦恼、焦虑和痛苦。当我们以倾轧的方式,从学生焦躁不安的恐慌中,挤出了这些分数,这优秀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当我们用这些分数换来了一些奖励,并继而评上了名师和能手,是否就能够证明,我们有了足够的教育能力,我们能够给学生足够的幸福?

在我看来,教师的教育能力绝不能体现在分数的获得上,它应该是教师的感召力、感染力、人格力、文化力、亲和力、情感力、人文力与教学力的融合,是教师学识、胸怀、情感、激励、关爱、宽容以及气质、气度、性情等要素组成的一种综合张力,它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影响,而非管理和压制。

也就是说,只有人文的教师,才有可能培育出人文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生命。而教师,又有多少人还有这种人文的综合力?

今天的教育者,大多重视的教育技术的提高,确切地说就是带领学生赚取分数手段的创新,很少有人注重自身素质的综合提升。其实,教师的成长至少要在三个方面有所建树,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实践、读书和写作。但现实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很注重教育实践,并乐此不疲,教育行政部门也倡导老黄牛式的简单劳作,而忽视或疏忽了对教师读书和写作能力的引领。

没有读书带来的底蕴,没有写作给与我们的反思,工匠式的辛劳对于教育来说就是一个悲剧,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种痛苦。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失去了教育的能力,在我们把优秀定义为分数的高低和财富的拥有量之时,我们就已经失去了教育,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教育的能力。毕竟,一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应该是人性的优秀,而非其它。

(作者单位: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山东临沂 276006)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功利笑话勇气
寻找勇气
勇气何来?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幽默笑话
前行的勇气
“勇气”号
幽默小笑话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