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教育的想象力

2013-04-29左璜李方红

中小学德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想象力

左璜 李方红

摘 要:作为沟通感性与知性、连接存在与主体情感体验的纽带,想象力在教育中不可缺位。这一认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想象力的教育和教育的想象力。二者在当前的教育世界中均被忽视,具体表征为教育中的“想象力贫困”。“教育的想象力”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复杂的结构,意指在承认教育具有想象力的基础上,发展富有想象力的课程与教学,进而重构教育图景,甚至重构我们的观念和态度。基于此,我们倡导通过树立教育具有想象力的意识,深入挖掘教育各个部分的内在创造性与保持教育的灵活性等来张扬教育的想象力。

关键词:想象力;想象力的教育;教育的想象力;想象力贫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6-0004-06

一、想象力与教育

关于想象力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站在理性的立场,著名哲学家康德揭示出,想象力是沟通感性与知性的桥梁。感性只能接受表象,知性则负责综合与统一,而使二者联系起来以获得客观现实性的就是想象力。简而言之,想象力是我们认识世界与获得知识的基础。[1]试想,如果想象力缺乏,面对一棵树,我们如何能够在只看到一面时就能肯定它还有另一面?听到“学校”一词时,我们又如何能够联想到教师、学生和其他呢?事实上,没有想象力,一切记忆、假设、推理、关联、判断等等,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柯林伍德(Collingwood,R.G.)才会指出,“想象力这种‘盲目的但不可缺少的能力,没有了它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知觉我们周围的世界”。[2]

若站在非理性的立场上,想象力则是连接存在与主体情感体验的纽带,是艺术创造与欣赏以及审美经验的基础,还是道德产生的源泉。作为一种能力或行为,想象力能够构成未曾在当前呈现,甚至从未出现或存在过的事物与形象,这就为创造提供了可能。一切新的思想与理论、新的图景与形象,都必须借助想象力才能得以完成。若是没有想象力,艺术能否存在?审美是否可能?不仅如此,道德的发展也依赖于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我们就能推断,某种行为可能会带来何种结果,对自己和他人会造成什么影响,在此判断的基础上,道德行为才得以展开。

从个体发展的层面而言,想象力是人的生命本能,是生命意志和自由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个体超越自身,分离出自我图像,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可以说,想象力就是人超越经验、超越自然与再造自然的能力。[3]就社会文化发展层面而言,想象力是文化生长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如“盖伦与卡斯托里亚迪斯一直所认为的,想象力是一种集体的能力,通过它,社会、文化还有个性才可以显露出来”。[4]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了想象力的集体、民族、国家、社会是怎样的。事实上,想象力还是人类自由本性的基因,它培植了人类向往自由的文化价值观念,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想象力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在我们的教育中是绝对不能缺位的。关于这一点,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达成了共识。不过,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再加上对“教育是什么”持有不同看法,因而主要存在两种基本取向:想象力的教育与教育的想象力。

前者主张,想象力的培养是教育必须承担的重任。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教育的旨趣定位在人类理性的培养与发展上,使得被理性抛弃的想象力滑落到教育的边缘。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一灼见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冲击,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想象力”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拿大学者伊根(Egan, K.)认为,“想象力是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5]基于此,他提出并探索了“想象力教育(Imaginative Education)”,长期致力于以想象力为理论基础来重构教学、课程以及学校组织,并于2001年成立了“想象力教育研究组(The Imagin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无独有偶,2009年,克里斯托夫·武尔夫在著作《教育人类学》“致中国读者”的序言中也指出,“借助想象人们可以从自身走出来,把过去和未来变成现在。想象是一种将不在场的事物‘捕捉过来的能力。它同样是一种可以将已知带入新关系中的能力,从而实现建构和创生新的事物。所以,想象是创新的源泉,对于想象能力的开发应该是教育的重要任务”。[6]在我国,无论是从科学创新还是从教育本身的立场出发,关于想象力的培育都被推至教育的中心。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大声疾呼,“教育:失去了想象力还有存在价值吗?……在我们的教育学词典中, 想象力应作为个人的符号生命与精神创造力的代名词。它既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又是一种情感丰盈、思想丰硕、心灵自由的象征,是人的存在性生命的基本表征”。[7]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育应该义不容辞地将培养下一代的想象力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

那么,我们的教育又该如何去回应这一使命呢?于是,人们开始回归到思考“教育的本质”这一本源问题上。“教育究竟是什么?”想象力给了我们新的启示。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艾斯纳(Esiner, E.W.)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想象和热情是教育的关键词。教育不是工业生产,没有确定的目标、严格的工序和固定的规则,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是一项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基于这样的认识,艾斯纳创造性地提出了学校的“空无课程”“教育鉴赏”以及“教育批判”等新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式。[8]而作为哈佛大学第一位女校长的福斯特(Faust,D.),更加直接地在其就职演讲中呼吁“放飞我们最富挑战性的想象力”。[9]这实际上不仅是对全体哈佛人的期望与承诺,更是对全世界教育人的宣告与指引。可见,不仅一般的教育需要想象力,卓越的教育更需要张扬想象力。在此意义上,想象力不再只是教育的对象、内容或目标,而就内在于教育之中。换言之,教育本身就具有想象力,亦被称之为教育的想象力。

二、教育中的想象力贫困

尽管想象力对于教育如此重要,然而,反观我们当前的教育,“想象力贫困”却已成事实。所谓“想象力贫困”,指的是对人类回忆精神形象、思考尚未出现或尚未存在事物的这一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10]当前,这一贫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想象力。2010年8月4日,人民网英文版以“中国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为标题批判传统教育观念制约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11]随后,2010年11月24日的《重庆日报》以“21国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的标题,大幅报道了中国中小学生缺乏想象力的现状以及政府对想象力教育的重视。[12]我们常常感慨,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到处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为什么我们的科幻作品总是停滞不前?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人们最终将责任归咎于教育,因为儿童本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为何他们一旦被卷入教育世界后,想象力便淡然逝去了呢?事实上,从我们得意洋洋地教孩子认字、识数开始,那放逐了想象力的理性教育便悄然地膨胀,并最终将想象力冷落、淹没。可以说,真正扼杀孩子想象力、阻碍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就是那“知识本位”“成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演变为学校里追求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家庭里不允许异常想法的“乖孩子”教育。作为知识和能力创生的原发性智力——想象力的培育就在经意与不经意中慢慢失落了。

其次,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同样缺乏想象力。关于教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的问题,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然而,任何一名真正深入一线实践的教师都会懂得,教学绝非像科学技术般程式化,因为教学就像网络一样,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形成的,不仅没有办法预测到每一个点,而且点与点的连接也是动态变化着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艾斯纳指出,“比起严肃收敛的科学,教学更像是带上想象翅膀的艺术创造,这里不仅指教学这种临场创造性和画家、作曲家、舞蹈家一样,优秀的教师往往更加敏感、机智和富有创意”。[13]令人惋惜的是,当前的教师被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所累,再加上标准能力测试这一教学目标的桎梏,想象力便开始不断流失。至于课程,惯有的思维模式已将其定位成“按照一定标准筛选出来并组织好的知识体系”。这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致使课程的想象力尽失。尤其是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课程几乎与“标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无法分割,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课程”而展开的,并且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如此一来,打破课程抽象、僵死边界,打通科学世界和师生生活世界通路的课程实施的想象力、沟通课程与教学之间桥梁的想象力、课程评价的想象力都一一缺场了。

第三,学校的组织、管理以及发展更是缺乏想象力。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我们的教育开始变成一种教育经济投资,急功近利的心态普遍化,工具价值不断凸显。它体现在我们的学校组织与管理中,就表征为追求效率与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发展完全受制于已有的教育存在。我们都不愿意轻易去打破那些习惯了的观念,因为它曾经给我们带来了辉煌;我们更不愿意去重构教育图景,因为这可能会带有风险。如此,学校发展的想象力空间便被彻底地压缩了。

第四,对教育进行反思与探究的教育研究也同样缺乏想象力。长期以来,受西方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的教育研究开始青睐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量化研究。经验证据的说服力总是驱动着从事教育研究的人们去简化教育问题,将充满着灵动的教育活动压缩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殊不知,这样的研究范式只会硬生生地割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阻断教育研究与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教育研究的想象力失去源头活水,进而逐渐退居于书斋文化的边缘地带。

三、教育的想象力的概念与内涵

面对教育想象力的贫困,作为教育人,我们不禁陷入深深的反思中。如前文所述,想象力与教育的关系表现出两种基本形态:想象力的教育与教育的想象力。关于前者,目前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努力地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的确,发展想象力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相比之下,人们对后者的关注显然不够。实际上,想象力的教育要想实现,必然离不开教育的想象力。当然,张扬教育的想象力最终也是为了完善与发展想象力的教育。二者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育朝终极目标迈进——让一切的人自由发展。那么,何谓教育的想象力,如何张扬教育的想象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并给予回答。

要回答教育的想象力是什么,首先就要弄清楚想象力是什么。“想象力”对应的英文单词是“imagination”,希腊语为“φαντασíα”,它与幻想(fantasy)同源。从柏拉图的臆想(Eikasia)到斯多葛学派的幻想(phantasia),从皮科·德拉·米兰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的想象力(imaginatio)到休谟(Hume,D.)的想象力(imagination),[14]“想象力”这个概念在历史的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内涵。

最新的韦氏在线词典收录了“想象力(imagination)”的三种解释:1. 能够形成尚未出现或从不存在的事物的心理图像的行为或能力;2. 创造性才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 幻想或虚幻的假设。[15]类似地,哲学家弗卢(Flew, A.)在《图像、假想与想象》一文中,将“想象”所产生的感觉分为三类:第一是视觉型感觉。例如,想象小明穿上这条裙子之后是什么样子。第二类是推理型感觉。例如,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上课迟到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第三类则是误信型感觉。例如,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条鱼,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遨游。[16]由此,我们看到,想象力包括三个层面,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想像(Images)”,而后面的两层都以它为中介。以此为出发点,“教育”被重新定义,它不是别的,就是按照一种头脑中的印象或图像去塑造。[17]这正是教育的想象力的核心内涵所在。如何将个体自我内部的图像世界与一个文化的图像世界或集体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如何将系统发生的图像与本体的图像之间、图像的结构与结果之间联系在一起,如何将此时的图像与彼时的图像联系在一起?正是基于想象力这一核心内涵,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才大胆地提出在社会(宏观)与个人(微观)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同样地,教育的想象力的基本内核就是在自觉到教育自身富有想象力的前提下,努力沟通各种联系。如何才能够将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今天和明天联系在一起,如何将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社会乃至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联系在一起,如何将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简言之,教育的想象力就是在各种联系之中形成心中的那幅图景,从而去不断塑造与完善。

在图像的基础上,假想就可以展开了。当人们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假想时,想象就是合理的推想。各种富有创造性的概念理论、科学技术,都是从这儿开始的。然而,若假想过于浪漫,一切都那么虚幻且毫无根据的话,想象就成了幻想。空洞的想象将不会产生实质性的结果,这显然是与当前的功利化时代相悖的。而这也是想象力常常被指责的地方。事实上,在想象力发展的历程中,它也时常以这两种姿态出现。依此类推,教育的想象力与生俱来也拥有这两副面孔,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张力,这才是真正的“想象力”。[18]因此,在教育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基于现实开展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建构教育理想,让理想与现实不断互动,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想象力在结构上的第一个特点。

此外,想象力还具有各种类型。伊根将想象力分成四个层面:“道德层面,其中的‘我与你,对应的情感是同情;审美层面,其中的‘我与它,对应的情感是惊奇;社会生态层面,其中超越了‘我-你-它的关系,而走向了包括三者的世界,其对应的情感是希望;最后,精神层面,其中的‘我与自我被认为是我们了解自身的广大空间,这超越了自我意识。”[19]与伊根有着类似观点的还有布兰德(Bland,D.),他在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基础上,总结出了“想象力”的四种基本类型:同情的、批判的、创造的以及虚幻的。[20]根据不同类型的想象力,“教育的想象力”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呈现出不同形态。同情的想象力建基于一种推己及人的能力,它能够在未亲身经历的情况下想象出对方的遭遇或心情。同情的教育想象力也有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它主要表现为关注教育中的边缘人员,倾听他们的心声,进而重新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批判的想象力以反思能力为基础,它强调更大范围内的解释与规训;批判的教育想象力催促我们需要更多地将当前的教育活动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反思,从而深化理解;创造的教育想象力具有天然的浪漫气质,但它在强调发明创造的同时更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虚幻的教育想象力虽然不会产生即时效果,但我们仍然需要它。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将引领着教育不断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尽管教育的想象力结构较为复杂,但就其整体功能而言,我们还是可以大致给它下一个定义。“教育的想象力”指的是在承认教育是具有想象力的事物基础上,发展富有想象力的课程与教学,进而重构教育图景。显然,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在头脑中建构图像的能力,更是一种能够沟通教育世界内外关系,具有道德性、批判性、创造性和理想性的观念和态度。由此看来,教育的想象力实质就是教育保持自身活力和发展动力的文化基因,它能将我们的教育从有限现实世界带向无限的可能世界。

四、如何张扬教育的想象力

对于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的想象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个想象力贫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努力去张扬这样一种教育的想象力。

首先,必须树立一种意识。要把握住教育的想象力这一内核,就要求全体教育人明确,我们从事的是一项富有想象力的事业。无论是教育目标的确立,还是教育过程的展开,甚至是教育评价的实施,无不充满着想象力。以此为基点,我们需要营造教育的想象力时空。在时间维度上,我们决不可将任何教育现象看作是独立、单一的存在,而应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真正建构起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教育。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教育主体的时间性、教育内容的时间性以及教育本身的时间性等,都纳入教育的思维当中。当教育的想象力沿“时间轴”展开时,教育中的一切便自然融入了“发展”之中。在空间维度上,教育也不是独立存在的特殊世界,而是与外在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将学校教育同宏观的社会变革沟通起来,不断地拓展教育的外维空间。与此同时,教育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也彼此关联着。随着学科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原本统一的教育开始被肢解,于是它迫切需要我们张扬教育的想象力将它们重新连接起来。

其次,教育的想象力需要我们深入发掘教育各个部分的内在创造性。学校的发展能否打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壁垒,教师的发展可否模糊“学习者”与“教育者”的边界,学生的发展如何在“全人教育”与“专才教育”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协调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因素,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英语教育能否超越语言文字的教授而回归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一直穿梭于抽象符号与真实生活之间的数学教育可否拓展第三空间,艺术教育如何平衡现实与梦幻……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中,随处都能见到这样的二元世界。可惜,它常常会使人滑落到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中。因此,张扬教育的想象力,我们需要去努力开辟第三世界,不断丰富我们的教育视界。

最后,教育的想象力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灵活性。历史在人们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文化观念。譬如,“教师”这一称呼,经过历史的沉淀,就不再只是某种职业的代号,而是一种知识权威的代表,是权力的表征;又如,“教学”这一活动,历经千年风雨之后,它依然与“课程”保持着距离,始终是“教师”的专利。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这样的文化制品,它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张扬教育的想象力要求我们打破这些旧有观念,重新建立教育的结构,保持着足够的灵活性。

让我们再次回到教育的本质问题上来。教育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教育就是一项富有想象力的事业。格林(Greene,M.)说,通过抛弃旧的定义,重新描述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的一切,释放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就打开了展开新对话的窗口,拓展了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就像史蒂文森(Stevenson,R. L.)诗歌中所描写的那个“弹着蓝色吉他的男人”一样,让我们将事物本来的样子改变。[21]这就是教育的想象力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18]Brady,P.The Role of Imagin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heory[J].Discourse, 1981,1(2):18-40,37.

[2][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6-337.

[3][7]潘新和.教育:失去了想象力还有存在价值吗?[J].福建论坛,2007(2):8-12.

[4][6][17][德]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教育人类学[M].张志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2,致中国读者vi,119.

[5][19][加]Kieran Egan,等.走出"盒子"的教与学:在课程中激发想象力[M].王攀峰,张天宝,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前言vii,120.

[8][13]刘徽.让教育重振想象的翅膀——《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精粹解读[J].现代教学,2010(5):77-79.

[9] 参见网址:[2012-05-02]http://www.harvard.edu/president/installation-address-unleashing-our-most-ambitious-imaginings.

[10]Sen,A.K.Development as Freedo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1]Liang Jun.Chinese students lack imagination, creativity[N].People's Daily Online,2010-08-04.

[12]许二多,汤寒锋.21国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N].重庆日报,2010-11-24(7).

[14]Axel,B.K.Poverty of the Imagination[J].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2003,76(1):113.

[15]Imagination[EB/OL].[2012-5-2]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imagination.

[16]Flew,A.Images,Supposing,and Imagining[J]. Philosophy,1958,28(106):246-254.

[20]Bland,D.Researching educational disadvantage:Using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with marginalised students[D]. Brisbane: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6.

[21]Jones,L.,Apple,K.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Essays on Education,the Arts,and Social Change[J].The Teaching Artist Journal,2004,2(4):274.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Fun with Leaves看!我们都是树叶变的!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以澎湃的想象力追逐科学之光
打开新的想象力
放飞你的想象力
想象力
可爱的想象力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