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纵论

2013-04-29

中小学德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动态德育同学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学生学习动态评价拓新

优化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是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坚守现代评价新理念的应有之义;优化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对于实现评价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六个方面阐述中学德育课程动态评价方式的拓新。

一、基于观察的评价

所谓基于观察的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推进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关注、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亮点及其情感、态度、能力方面的表现,注重把握他们在学习瞬间的信息,及时通过反馈而实施的评价。

美国学者伊恩·史密斯曾用学生的语调说:老师,请您“给我更多、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反馈,来帮助我学习并取得进步[1]”。基于观察的评价的优势,就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帮助。诸如对学生学习亮点的赞赏、对学习缺失的矫正、对学习疑惑的点拨,对后续学习提供策略性指导,等等。学生从教师的及时反馈中获得的是促进自身学习的正能量。

【案例】

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经济生活》第1课),师生在讨论商品问题时,有个学生把“产品”当成了“商品”。教师风趣地说:“老师在大学求学时,同学们都逗我,‘张莉黛呀,你总爱张冠李戴。××请你在学习经济学概念时,一定要弄清商品的内涵,不能像我一样‘张冠李戴哟!”(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在笑声中警醒: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概念,一定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类似这样的即兴评价,给予学生的积极影响将使其终生难忘。

基于观察评价的价值追求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对于中学德育课程来说,优化学生学习评价方式,首先就要优化这种评价。具体地说,优化基于观察的评价要凸显“三性”。

1.讲求评价的支持性

采用基于观察的评价方式,教师一定要注重呼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支持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诚如张华教授所说:“要把评价变成提升学生尊严”“为学生时刻提供帮助的过程”“我国评价创新的基本目标是让评价变成帮助”。[2]

2.注重评价的针对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教师的动态评价要具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矫正性评价。学生的学习如同探险,在收获许多新发现、新体验的同时,也常常会迷路。在动态教学情境中,一旦发现学生的学习出现不足或失误,教师可采用矫正性评价,即“聚焦学生最需要改进且易于跟进之处,以易于理解的语言传达给学生”[3];从而帮助他们破疑解难,改善思维,提升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差错也是一种资源。泰戈尔说得好:“当乌云被阳光亲吻时,它们就变成了天空中的花朵。”如果把学生的差错比做乌云,把动态评价比做阳光,只要教师的诊断、矫正和引领到位,学生的差错就会转化成课堂上的朵朵奇葩。二是针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欣赏式评价。特别是当学生发表精彩观念的一刹那,教师评价的“甘霖”应不期而至,这既能让观念的陈述者孕育学习成就感,又能让全班同学分享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路、创新的观念。

3. 彰显评价的灵动性

基于课堂观察的动态评价,教师需要即兴发挥,因学生学习情势的不同而灵动应对。所谓“灵动”,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对情境的特殊敏感性,并知道在其中如何表现。动态评价没有固化的操作模式,可以是直言奉告,判断是非;可以是干预、质疑,并引发学生的思维转向;可以是一个提醒、一次亲昵的“耳语”;可以是曲径通幽的点拨和锦上添花的赞美。“微笑”“点头”“拍肩”“鼓掌”或“摇摇头”“皱皱眉”以及富有特定意义的“手语”,也是具有灵动意义的评价方式。动态评价的灵动性,表现了教师对不同气质、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关切、呵护和帮助。

二、过程性评价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要“突出形成性评价”。《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形成性评价把评价的视野扩展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让评价目的回归到促进人的发展上。过程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指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让“教”“学”“评”融为一体。

中学德育课程要特别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施用过程性评价,正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经历一定的学程之后,彰显其变化和学习成就。过程性评价的操作流程如下:

1. 设置情境

实施过程性评价,教师应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置特定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作为当事者卷入其中。

2. 前测

即教学初始,教师呈现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充当既定角色,在进入特定情境后测查他们会怎样想、怎样做。

3. 进行相应的教与学

教师引领学生与教材文本深入对话;教师应扣住关键问题进行讲解和点拨。

4.后验

即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内容后,教师再现如上问题情境,考量学生的应对有何不同,从中判断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与提升。

【案例】过程性评价写真

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第12课)时,教师为了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用了过程性评价。

第一步:运用投影,呈现故事,设定问题——一辆旅游大巴进入山区一个拐弯处,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一声巨响,大巴因山体滑坡失去控制,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甫定之后,这对情侣不无感慨地说了一句话。请回答:“如果你就是这对情侣中的一位,从你心灵深处迸发的这句话会是什么?”

第二步:前测。要求学生作为脱险者,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卡片上。教师在教室巡视,了解学生“卡片”上所流露的情意倾向。

第三步:扣住重点内容“学”与“教”。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教师针对面临复杂境遇、当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结时,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正确地做到“我心有主”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讲解。

第四步:后验(借助交流与分享)。教师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卡片拿出来重新审视,看是否需要更正或修改。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讨论。

有同学说:“出现了严重车祸,快拨打110和120。”

“有关切之心,是值得肯定的。但基于价值判断而言,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另一位同学对前者的发言作了评价。还有同学带着自责的口气说:“我原来写的一句话是,真是巧得很,在生与死的瞬间,我居然有幸逃过了一劫。”“你改了吗?”老师追问了一句。学生边展示修改的卡片边说:“我是这样改的——假如我们中途不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坡之前驶过,全车的人也许不会遇难。”“说得好!你勇于拷问心灵,把自己的处境与他人的命运联系起来,值得我们学习。”教师竖起拇指,充满激情地给予评价。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能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不仅能开拓教学的深度,而且能支持和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三、“集‘波成‘澜”式评价

动态评价是日常教学中最重要的“教”与“学”行为。它有何特征呢?研究教学评价的著名学者丁朝蓬认为:“动态评价的两个核心特征是互动和干预。”[4]所谓“集‘波成‘澜”,是一种隐喻。它是对动态评价中教师的积极干预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意义生成性的一种形象表达。

动态评价应体现师生间的有来有往,相互协同。即:教师的“教”,引发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则驱动教师的“评”;而借助教师的积极干预和评价,又触发学生反思内省,改善和优化学习,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如此,教学与评价有机整合,师与生互动,这是动态评价的真谛所在。

【案例】“难报三春晖”(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活动1:实话实说。请班长记录发言,认为是真话就记下,是假话可省略不记。

师:老师想了解,同学们对父母经常说的话是什么?

生1:我经常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真辛苦。”

生2:爸爸,谢谢您!妈妈,谢谢您!

……

师:这是你们每一天都对父母说的话吗?(手势指向班长)你把刚才几位同学的话记录下来了吗?

班长:摆手、摇头。

师:看来,这几位同学说的话,不是经常对父母说的话,对吧?

(生有的默许,有的点头)

师:请同学们好好想想,你每天对父母说的最多的那句话是什么呢?(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3:老爸,我回来了。

生4:妈妈,我饿了。

生5:妈妈,你快给我把××拿来。

生6:听见了,你还说。

……

(教师走近班长的课桌,看了看记录,见这些话都记下了。)

师:你认为这些才是同学们经常对父母说的话吗?

班长点头。

师:(把班长的记录念给大家听)同学们,我们每天对父母说的最多的话好听吗?如果反过来父母天天跟你这样说话,你爱听吗?

生内疚、后悔、自责。

……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注重“收拢学生头脑中发出的‘波,集‘波成‘澜,再推给学生”(叶澜教授语)。类似这样的动态评价非常精彩、极富价值。因为它充分彰显了动态评价中教师的积极干预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两大核心特征。

四、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与德育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相匹配,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运用项目评价,旨在引领学生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在评价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贯彻始终。

优化项目评价,目的在于检测施用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变化和发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对项目评价的操作作了精要提示:教师可“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搜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实施项目评价,教师要抱着欣赏的态度,真诚地呵护学生的创意和个性化的表现。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须得像播种耕耘的庄稼汉那样,“十分小心地保护那些尚未茁壮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

【案例】

教学“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高中《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时,教师给同学们布置了合作探究的两大任务:第一,全班分成三个小组(自行组合,人数均衡),分别以“等饭碗、要饭碗、造饭碗”的生存选择为主题进行探究。各小组抽签确定一个“饭碗”,两周内完成探究任务。第二,各组推举一名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开展自评、互评和小组间的相互评价。这次项目评价对学生触动很大。

有位同学在交流中说:老师要求我们自己评价自己,我有机会给自己一个说法!在别人眼里我也许被扣上了“差生”的帽子,我总不能连自己都说自己不行吧,当然也不能瞎掰呀,我得好好表现!认真整理、消化相关知识,认真地完成组长安排给我的搜集、整理资料的任务。

另一位同学评价说: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如我的同桌,但是,我更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我们一起走访村委会主任,了解该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受金融危机影响后返乡就业或创业的情况,我与村民主任交流了近一个小时;我还主动帮助组长制作成果展示幻灯片。组长称赞我“挺能干的”,说我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不仅自评、互评,小组间也开展了相互评价。“等饭碗”组的代表发言后,“造饭碗”组的代表立即评价说:你们抽签抽到了这个组,解决“等”的问题,难度的确很大,具有挑战性,比另外两个“饭碗”难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是很难等到饭碗的。难能可贵的是,你们小组还是硬着头皮“等”,并且完成了任务。需要指出的是,你们小组搜集了许多资料证明“等”的好处,怎么“等”,主题突出,但缺乏有效的学科知识作支撑。建议贵组在“等”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利用“等”的机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积蓄能量,以退为进,化被动为主动,才能“等”到“饭碗”。

这个案例说明,在实施项目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互评和小组间互评,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评判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能力,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同伴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角色模拟式评价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按照中学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深刻意义,而且对教学实践具有监督、导向和改进等诸多方面的功能[5]。

鉴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复杂性、难量化等特点,采用角色模拟式评价是一种有效方式。因为角色模拟具有趣味性,它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氛围中。

角色模拟评价的操作要领如下:贴近生活,创设人、事情境,要求学生模拟或扮演情境中的相应角色,通过换位思考、移情思考,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测评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案例】教学“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文化生活》第十课)时,教师设计了“角色模拟评价”小卡片:

1. 播放视频: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你独自开车经过一个偏僻的公交车站,发现有三个人正在等车,其中一个是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在他旁边是一个病危的老人,另一个则是你的梦中情人。然而你的车只能载其中一个人离开。

教师画外音:“如果你是案例中的这个‘你,应当如何处理,并说出理由。”

2. 课堂静场。学生充当情境中的“你”,进行换位思考、移情思考。

3. 学生陈述并说明理由。

4. 针对学生“选择”中的情意倾向,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

这个案例中的“你”,面对“四难”的抉择。如果不带情人,有可能错过一段美好的爱情;如果带上她,会丢掉另外两个人,这是不道德的表现;如果带上医生,表现感恩的情怀,但对待垂危的生命却有点冷漠;而要带走生病的老人,又会愧对医生。如果要关照各种人的心理诉求以及模拟角色渴望投射积极的、善良的、美好情感的需要,其最佳选择是让救命恩人开车带上病危老人去医院,自己则留下来和情人在暴雨中继续等下一趟车,然后再返回城区。评价案例的设计较为精巧。学生开始可能有几种不同选择。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既能诊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状况,又能营造师生、生生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氛围,有利于改善和提升学生的情意品质。

六、学生自主评价

中学德育课程动态评价要让学生从单纯的评价对象转变为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实施这一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富有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21世纪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从“教会顺从”转变为“教会选择”[6],而选择的前提须得有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面对具有“选择愿望、强烈主张选择权利、自愿承担选择后果”特征的学生,动态评价不能被看作是仅仅属于教师的专利,而是要主动地给学生赋权,让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要把动态评价变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主动探索过程。学生自主评价要在各种动态评价方式中充分体现。下面以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动态评价为例加以说明。

动态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协同德育课程实施中的空间转换,将动态评价跟进至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之中。

怎样优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动态评价?首先,要针对社会实践的主题,按照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能力”的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其次,要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通过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爱在屋檐下”“同侪携手共进”“友好交往礼为先”“心有他人天地宽”等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心选在离学校15公里的“宋山青少年野外训练基地”,主题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关爱”,主要活动有“文明乘车”“登上宋山山顶”,10人一组准备一顿午餐(锅灶、餐具、食料、燃料等由基地提供)。

活动前,教师说明了实践活动的目的,给每人发了“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表现评价单”,列出了十条评价细目:乘车时是否讲文明、有秩序;交通车行驶途中是否关心坐车不适的同学;是否从车窗中扔了果皮、纸屑;是否爱护登山道两旁的花草树木;登山中是否关心、帮助体弱的同学;登山时是否不怕困难,有顽强的毅力;是否会做饭或做简单的菜;准备午餐时,同组的同学是否分工协作,有没有合作精神;对不会做的事,是否能主动地向同学请教;做好午餐后,是否将废弃物分类放到了垃圾箱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评价单”中的评价细目,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描述性评价。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进行自评、互评的积极性很高。当交通车行至途中,一名坐在后面的同学觉得头晕,呕吐起来。坐在她旁边的同学一下子从座位上蹦起来,她也想吐。一名坐在前面的同学主动把自己的座位让给呕吐的同学。在“评价单”上对这名让座的同学,大家都进行了肯定和赞扬。有的同学写道:“他朝后看发现同学晕车,就把自己携带的晕车药给她吃,把好座位让给她,他做得真不错。”又如,在自己动手、准备午餐的活动中,一位在同学自我评价中写道:“这次野炊活动,暴露了我这个独生女的弱点,在家能说会道,而离开父母,自己切菜做菜(下转第41页)(上接第57页)时,却成了一个‘弱智。在生活自理和提高生存能力方面,我真得加紧学呀!”

走出校门,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彰显中学德育课程实践性品质的需要;而教师把多元评价引入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对于德育课程实施而言,无疑是一种突破和开拓。2011版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注重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实施多元评价,有利于建构旨在激励学生参与实践、积极践行的评价机制,对于提升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动态评价的本质诉求,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注重动态评价,优化评价方式,能支撑中学德育课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走得更远,其积极影响会惠及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3][美]伊恩·史密斯.如何开展促进学习的评价[J].基础教育课程,2011,(5).

[2]张华.走向"倾听"教育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

[4]丁朝蓬.动态评价对学生评价改革的启示[J].理论与技术,200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人民教育,2001,(9).

[6]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动态德育同学
国内动态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动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