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吉探“美”

2013-04-29徐向阳

中小学德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安吉美丽课堂

徐向阳

安吉很美。

这种美并不因为安吉是我国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域,也不在于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最早的推动者和获得者。

揭开冠冕,我们能发现安吉更多、更本真的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儿时耳熟能详的一首经典名曲总能唤起我们对太湖的美好记忆。太湖水的源头在哪里?就在西南一隅的浙江安吉。安吉的山少有险峻,有一种和缓的柔美,翠竹覆满山头,充盈着江南所独有的韵味。

安吉的美还有一种历史的厚重。这里孕育了神秘的古越文明,是秦三十六郡之一古鄣郡郡治所在地,《诗经》“安且吉兮”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南朝文学家吴均、三国东吴大将朱然,近现代艺术大师吴昌硕、著名林学家陈嵘、画家诸乐三等名家巨匠,更以自己精彩的人生作笔,为安吉这方美丽的土地添上了浓墨重彩。

安吉的美,还有一种难得的包容和文化的多元。都是土生土长的安吉人,一个家庭中,却有的说吴语,有的说越语,还有人说河南话、安徽话、湖北话……;任何一个卖菜的小贩,都能在面对使用不同方言的顾客时,随意切换交流用语。19世纪中叶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让今天的安吉人更懂得包容,也让今天的安吉文化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

在“美丽乡村”这张大的名片下,安吉的各行各业都在编织着自己的“美丽梦想”,而以美丽小组建设为基点的美丽班级、美丽校园建设,就是安吉教育同行打造的一张“美丽名片”。在美丽山水的滋养下,在美丽人文环境的濡染中,这种教育的美丽,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呢?

让我们走进安吉,感受别样的教育之美。

今年2月,本刊“区域德育”栏目专用邮箱收到了一份题为《浙江省安吉县区域性开展“美丽班级”创建纪实》的稿件。

美丽班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是生命的本真,还是“包装”出来的赝品?

怀着好奇,记者拨通了文章作者——安吉县教科研中心副主任汤红的电话。

“我们在全县范围推广了以‘美丽小组为基础的美丽班级创建活动,效果非常好……”电话中,汤主任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情况来。在汤主任快节奏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了她因抑制不住内心激荡着的巨大快乐而急欲一吐为快的心情。

有内容!记者心头暗喜——好文章可以“做”出来,但这种急切心情却是装不出来的。

没有任何犹豫,记者接受了安吉的采访邀请。

于是,季春三月,记者来到了“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开始了探“美”之旅。

上篇“美丽”溯源

4月21日下午,记者在主管教学的副局长蔡洪伟的陪同下,来到了安吉县昆铜中学。

这是一间典型的农村中学,12个班,规模不大,略显陈旧的校舍让人顿生亲近感。

和外表不相称的是,这所学校有着太大的名气。作为安吉县小组学习开展最早的地方,每周五,校园操场的一角都停满了参观者乘坐的大巴(为便于管理,学校确定每周五为对外接待日),每周来访者超过500人次;在百度搜索上键入“昆铜中学”,记录竟有111,000条!

吴贤忠校长介绍完相关情况后,记者提出,想去课堂看看。吴校长看出了我的怀疑,爽朗一笑:“任何一间教室,你随便进。”

于是,记者走进了一间有些嘈杂的初二教室。

课堂观察

这是记者从未见过的课堂。

和传统“秧田式”课堂不同,这间课室里的课桌和凳子被分成了8组,近50个孩子6人一组,头挨着头围在一起。也许是太挤,也许是怕干扰,有两个孩子竟然蹲在地上旁若无人地讨论着。

教室里没有老师(老师外出开会未归),对于局长、校长、记者的到来,孩子们并不在意,课照常进行着。

这是一节科学期中考试试卷订正课。教室的前后黑板上,不太规整地写着一个个问题。

“现在,各个小组都已经把自己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黑板上了。” 一名身形微胖的男孩在主持课堂:“第一组没能解决问题: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农业生产。哪个小组能帮助解决?”

一个有些口吃的男孩提供了答案:“我认为,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他的回答,你们小组满意吗?”课堂主持人问。

“满意。”

“好,为帮助解决问题的流光之弹组加1分。”课堂主持人随即在黑板上的小组记分栏上加上1分。

……

“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帮助解决?”

见没人举手,主持人有些兴奋:“现在把悬赏提高到3分,各小组讨论2分钟后再抢答。”

2分钟后,最后一个问题解决了,帮人者、被帮者、主持人皆大欢喜。

“同学们很好地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离下课还有15分钟,”一旁的吴贤忠校长插话了,“大家在解决了已有问题后,能发现新的问题吗?”

“谢谢校长的提醒!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把发现的新问题写在黑板上。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就将获得1分的奖励。”

5分钟时间到了,主持人开始发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最不需要哪种光?”

“绿光!因为植物不需要,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我们所看见的植物都是绿色的。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植物吸收了,我们是看不到的。”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主持人挠挠头,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要求。“吴校长是科学老师,我们请他来回答,好不好?”

在孩子们的掌声中,吴校长肯定了这个回答,并对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予以了赞赏。

“给回答问题的小组加3分!下一个问题:有机物的概念是怎样的?”

……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兴致仍很高。“那么,我们把新的问题留到兴趣小组中去解决吧。”

一节课结束了。

这是一节极耐人回味的课,它和记者看到的所有的常态课都不同。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主体状态让人叹为观止。蔡洪伟副局长向记者介绍,像昆铜中学这样常态化地实施小组学习的学校,在义务段学校和职业高中已经实现全覆盖,部分普高也在推进中,“任何一位参观者到安吉参加课改的学校观摩,都可以随便走进任意年级的任意班级,因为,所有的教师都是课改的实践者;我们的课也都是常态课,没有为了听课而特别准备的‘作秀课。”蔡洪伟副局长的话语透着轻松和自信。

美丽求索

选择小组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抓手,县教育局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究和总结的过程。

太湖流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教发达。但地处太湖西南一隅,太湖和黄浦江源头的安吉,经济和社会发展却落后于周边地区——教育事业同样如此:师资力量不均衡,生源流失严重,学校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安吉教育部门对推动教育改革的渴望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决心尤其强烈。

早在2006年,安吉县教育部门就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名专家来校指导,同时选派一大批骨干校长和优秀教师到上海、杭州、绍兴等地的名校挂职交流学习。尽管教育发达地区和名校的成功经验让校长和教师们的管理能力、教育理念及业务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整体推动区域教育改革上却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完全照搬照套先进地区学校经验行不通,名专家的特色很难顺利迁移至普通教师身上。

于是,安吉县开始了立足于自身内力提升,立足全体教师发展和现有体系完善的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2008年,谢昱圣接任昆铜中学校长。当时的昆铜中学可不是什么名校,中考成绩在全县15个乡镇中排第14名。为了管好学生,提高成绩,谢校长开始尝试进行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习、管理方式。他的最初想法,是“想用‘连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

没想到,这一改革收得了奇效。课改第一年,学校综合成绩从全县第14名跃升到第4名,第二年上升到全县第3名,全县农村中学第1名。

昆铜中学的经验,引发了县教育局领导的理性思考,他们深入研究教育理论,探寻小组学习取得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认真梳理后,他们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了自己的认识,安吉县教育局局长宋焕新对记者娓娓道来。

“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角度,小组合作学习是努力创造适合个体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强调个体差异、强调发展多元化、强调自主创造;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创设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真知的情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根据社会互赖理论,合作学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满足了尊重和归属感的需要。

“学习金字塔理论更是直接支持了小组学习模式: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采用‘示范的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小组学习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涵盖了多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实践推进

有了现实的检验,又经过理论的论证,安吉县教育局的决策者们心中有了底气。他们紧紧抓住“导学案编制、小组建设、小组评价体系建设”三个关键点,让小组学习模式更为完善。

导学案编制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导学案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将书相对静止的学术形态的教材转化为在课堂中能与学生充分发生相互作用的学习形态的学案。导学案编制强调三条线:一是知识技能线,突出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体系;二是活动组织线,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将知识内容的学习贯穿于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三是点拨评价线,突出对学生的即时性激励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展示水平给予恰当点拨、提升,从而实现基础掌握和能力提升并举。

小组建设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小组建设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6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同学习、同活动、同实践,形成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其次是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行政组长到学科组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都有职责,都能体现自己在组内的价值。其三是建组后开展小组长培训工作。小组长在小组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小组长论坛、学科组长论坛,不断提升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能力,并通过“班主任主持下的小组长例会、学科教师组织下的学科组长例会和行政组长主持下的小组成员例会”三个例会及时有效地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使各成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操作办法,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高质量运行。

完善小组评价体系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评价对于引导小组与个体任务完成的方向、效果以及继续改进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其主要做法是:一是进行团队评价,从关注个体表现针对个人评价,向关注小组表现实行小组评价转变;二是实现多元化评价,从仅仅关注智力因素评价到关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的全面评价转变;三是完善综合评价体系,从时间、空间、对象、内容、形式多方位整合,构建完整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

随着小组学习模式的一步步完善,全县范围中的推广工作也稳步展开。在昆铜中学试点取得显著效果后,2011年2月,启动第一批10所课改实验学校,2012年又在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将实验学校数量增加至20所。2013年,又增加了第三批课改实验学校,教育局还从课改实验学校中选取做得较好的成型的学校作为基地学校,用来帮扶和带动其他相对薄弱的非实验学校的改革。

安吉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顺理成章,作为课改基础的学习小组也被命名为“美丽小组”。

以“美丽小组”为基础,美丽班级、美丽学校建设在安吉全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下篇“美丽”透视

昆铜中学的精彩课堂让人惊叹,安吉县教育局管理者的冷静与专业让人敬佩,全县教育工作者的伟大实践更让人感动。安吉教育所散发出的美,让人沉醉。在走访更多学校,与更多老师、学生交流后,记者对安吉教育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还原大写的“人”

“人”字最简单。没有偏旁,没有繁体,无所谓大写,无所谓小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写的人脊梁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这世界,就因为有了大写的人,才充满希望和生机。

但在现实中国基础教育语境中,学生的脊梁却常常是弯曲的,人格常常是灰暗的。对分数的疯狂追逐,让学生迷失了自我,成为了教育考试的囚徒;而教师放不下的师道尊严架子和舍不得放手的“师爱”,让学生成为了“填鸭”,沦落为学习的机器。教育本有的丰富内涵,在教育现实中,只剩下一张寡淡的试卷。

“不!”对这样的教育,安吉的同行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昆铜中学首先提出了“8 分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一堂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总量不超过8 分钟,其它的时间,全是学生的。他们的学习按这样的流程进行:第一步,课前自学:教师提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第二步,小展示:课一开始,全体组员围成一个圈,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如有不同答案就进行全组讨论。第三步,大展示:根据教师的组织分工,各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可以通过朗读、讲解、板书、表演等形式进行。第四步,课堂小结:通过课前自学、课堂交流,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小结,并构建出知识框架。第五步,当堂训练:小结之后,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第六步,汇总记录:教师在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时,对黑板上“课评表”中每个小组的各项得分进行汇总,并对优胜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

教师每节课只有8分钟的表现时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作为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经过思考、讨论、争辩、感悟,最后得出结论。如此,他们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情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国教育界喊了许多年,但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却寥寥无几。安吉的探索,让学生真正站了起来,成了“大写的人”。

这种彰显生命的教育之美,让人陶醉。

这里的德育静悄悄

生活德育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道德,道德源于生活,与生活共生;同样,学校环境、学校制度、学生活动、各科课程都内在地蕴含着道德的因素。完整地落实三维目标,就是最好的德育。所谓“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德育”可热闹多了。

在校园内外的墙壁上,各种德育标语比比皆是;班会、德育课程的课堂里,老师或苦口婆心,或谆谆教导,或恨铁不成钢;学校专题德育活动,更是彩旗招展,热闹非凡,场面宏大……

繁华过后,一切照旧。

如此德育,停留在形式上,没能进入学生心灵,自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当然不美。

在安吉,记者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德育。

在紫梅小学,校长给我们讲起了小马同学的故事:“这是一位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难说优秀的学生:学习一般,体艺无特长,还一身的小毛病。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作为学校的美丽学生,获得到百草原烧烤的奖励。他的美丽,就在于乐意为小组服务。服务让他找到了自我。”

在蔡洪伟副局长看来,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同步发展的人才,是知识、能力、意识、情感等协调发展的人才,只有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成就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培养学生“会交流、会合作、会表达、会感恩”,培养 “会评价、会激励、会帮助、会批评”,且“知识、情感、意识、行为”相辅、相承、相融的现代合格公民。

新课程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评价自然也是多元化的。在多元评价下,每个学生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取得某一项的成功。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中,多元化评价成为可能。在多元评价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而成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心理支撑。

没有苦口婆心,也没有刻意的宣讲,安吉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却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不善表达的农村孩子,学会了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自信心不断增强;优越感强的城市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负责,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

学习差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随着成绩一天天提高,他们品行上的毛病,也一天天减少;而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自负、不善于合作等毛病也渐渐地远离自己。

……

在美丽小组这个神奇的磁场中,德育静悄悄地进行着。

沁入心灵的德育,最美。

美丽的教育群落

生物学告诉我们,在一个生态的生物群落中,物种是多样的,种群间和谐地分享阳光、营养、水分和空间,共同维持着系统的稳定。

以生态的眼光审视,会发现我们的教育群落是不正常的:学业上的恶性竞争,造成同伴关系的紧张;物化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成了老师索取物质利益的对象,以致学生毕业后,见到老师形同陌路有之,恶言相向有之,甚至反目成仇也有之;家校关系同样紧张,学校的自我封闭和家长的不合作让家校合作打了很大的折扣。

如此教育群落,难言美丽。

那么,小组学习背景下的教育群落又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在我们小组中,有位同学总给组内抹黑,但我们并不责怪他,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不能排斥他们,而应该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从而找回信心,让他们喜欢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他喜欢在自修课与其他同学聊天,作为组长,我要坚决制止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把他换到没人跟他讲话的位置;告诉他如果想去玩,就不能讲话,不能让小组扣分;如果整节自修课都不讲话就适当地奖励他。

渐渐地,他不在自修课上讲话了,好习惯也慢慢养成了。

……

——昆铜中学梅之组组长杨波在第一届小组长论坛中的演讲稿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同伴教育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是传统的班干部无法具备的。

“在我们看来,一个没有教养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的……”

这不是老师在批评家长,而是小组同学写给同伴家长的信。紫梅小学的四年级孩子因为伙伴父母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影响了伙伴的学习,就给伙伴的父母写信劝诫。

而在位于郊区农村的东滨幼儿园,孩子也给接自己的爷爷、爸爸们提了意见:“你们再也不要在幼儿园门口乱扔烟蒂了,这样会弄脏环境,影响我们的美丽社区……”

在递铺小学,记者看到了厚厚的一本《家长驻校日志》。家长们轮流驻校,日志上的校园环境、随堂听课、与学生谈心等栏目,家长都要一一填写,并提出建议。六(3)班的周海波家长写下了这样的驻校心得:“学校开展的美丽小组活动,让孩子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高尚情操。小组学习让他们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在美丽小组这个文化共同体中,孩子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以自己的进步推动小组的进步,而小组的进步又带动成员取得更大的进步。若干个小组的竞争、成长,让班级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而对教师而言,他们教的时间少了,效果却更好,省出的时间,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可以看书,补充知识的营养,常见的职业倦怠,便再难觅影踪了。如此,学生、老师、家长的手紧紧地拉在了一起,真正形成了教育合力。

彼此协力,分享快乐,共同成功,在安吉这个教育群落里,记者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和谐之美!

安吉有一种名贵茶叶——白茶。据介绍,是由普通茶树变异而来,因颜色白而得名。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产量极少。如同白茶,安吉的美丽小组建设,其实就是传统教育的“变异”,同样绽放出美丽的芬芳。这种芬芳是如此让人陶醉,以至让记者慢下了离去的脚步。

安吉的教育改革,同样面对着极大的升学考试压力。告别安吉前夕,记者和蔡洪伟副局长漫步竹博园,脚下,一根竹笋冲破了沥青路面,顽强地钻了出来,展示着生命的美丽与精彩。

愿这种美丽能感染更多的同路人!

猜你喜欢

安吉美丽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看到了什么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