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掘金消费级市场?
2013-04-29朱丽
朱丽
现在,如果你站在陌生城市的街头一角,还会因为约了客户吃饭而又临时找不到称心的餐馆而狼狈吗?如果是,那么请打开你的手机,点击进入高德地图,通过精准的搜索和定位,瞬时就能找到诸如离你最近的海底捞等选项,然后再由高德导航直接为你带路。这正印证了那句古老的成语:唾手可得。
由智能手机掀起的移动浪潮,正在渗透商业社会每一个角落。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超7亿部,其中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24亿部。而易观最新中国手机终端市场监测报告则表明,预计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达到55%。
人们因为手机而井喷出的商业诉求,早已超越了桌面互联网时代枯燥的文档处理。相比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你可以做的事情会更多。因为你可以清晰地知道:对方是谁,他在哪里,他在做什么。”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对《中外管理》说,就看你是否有勇气否定自己,是否能够拥抱颠覆性的创新。
目前,各种商业应用“遍地开花”,并正在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而移动互联网每一个细分消费级市场,都隐藏着不可估量的商业潜力。
面对亿万级的庞大用户群,移动互联网企业该如何融入掘金的浪潮?应该掌握哪些掘金的制胜法则?
产品为先
产品为先,成就用户基础。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迭代速度是令人咋舌的。甚至在你还未来得及揣摩出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时,别人的新技术应用就已将你苦心聚集人气的产品迅速吞没了。桌面互联网时代的霸主MSN如此,已改变中国的新浪微博亦如此,谁也不知道如日中天的微信还能笑多久。
“桌面互联网带动IT产业走过了硬件—软件—网络三个发展阶段,对移动互联网来说则是硬件/通信网络—应用/网络。”3G门户&Go桌面总裁张向东认为:第一阶段由苹果和谷歌建立的平台势力版图(操作系统层级)已基本确立,现在以应用为主导的第二阶段正悄然开启,这在目前红火的消费级市场得以显现。
而苹果和谷歌作为应用市场的主要推动者,已早早构建了两个为各种APP(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施展拳脚的生态平台。但是,在数以万计的移动应用产品中,到底有几个能真正成为主流应用?你能在移动终端圈定多大的市场份额?
事实让人多少有些诧异——目前95%的移动互联产品都是亏损的。技术不够成熟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是不是跟消费者的需求对接起来。”张亚勤非常中肯地说。
不妨以手机地图高德为例。
截至2013年1月,高德地图已经吸纳用户过亿。自2011年5月正式面市以来,它以每月新增数百万用户的速度在成长,并以25.9%的份额夺得国内手机地图市场第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已经稳稳占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与平台。
为什么是高德地图?而不是百度地图或者其它?
“按照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做事,关键是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用户所需要的。”高德CEO成从武的话佐证了张亚勤的观点。
其实,人们搜索的内容30%-40%是与生活,也就是与空间位置相关的。而拥有大量位置信息和数据的高德地图,除了继续做足地图产品外,未来欲通过把O2O业务整合进来,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生活服务。试想一下,如果通过一个地图搜索,就能即时查到线下你要找的生活信息和场景,实现综合一站式消费体验,这样的产品是不是很给力?
而相比之下,切入移动互联步伐明显偏慢的百度在地图的功能和体验上仍显单薄,其背后的差异就在于数据的专业性和独立开发的深度。而家大业大的百度显然在地图细分领域不是“专家”,这也是诸多新兴公司有可能在巨无霸阴影下虎口夺食的原因。
只要帮助用户解决更多需求,并使其拥有便利的使用体验,就能够赢得用户。因此,要赢得消费级市场,企业首先必须了解消费者为何要使用你的移动产品,并保证产品体验足够取悦用户,这正是积累用户和沉淀商业模式的前提。
用户为王
用户为王,不变的竞争法则。
“3亿,又一个里程碑。2013,期待微信走向世界!”2013年1月15日晚,当腾讯微信宣布用户过3亿时,CEO马化腾发出了如此抒情的告白。
而三年多之前,新浪和所有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其率先开创的微博热潮会被微信如此迅速而“轻易”地超越。在移动社交领域,腾讯似乎第一次显示出创新的姿态,并在两年内将用户数量聚拢到如此规模,且增长势头依然惊人。甚至连有恃无恐的电信运营商乃至工信部都坐不住了,并迅速成为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强势话题。
不仅仅是微信。从产业大环境看,中国手机网民的爆增,为任何一个深耕消费级市场的产品创造了崛起的条件。工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超过8亿(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它所有能上网的移动终端设备),其中手机上网是主要拉动因素。
艾瑞咨询的监测显示:人们目前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已超过1/4,且用户黏性显然比PC电脑更高、潜力更大。手机的移动功能和即时优势,使越来越多的用户不自觉地“迁移”到移动互联网,用户呈现海量增长态势。
“你的用户在哪里,你的商业才会在哪里。”艾瑞咨询分析师刘大龙对《中外管理》说。
事实上,原来三大互联网巨头BTA(百度、腾讯、阿里)正以拼杀势头向移动互联网疯狂跑马圈地,并且目前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微信成为移动终端拥有3亿之多用户的社交通讯工具,使得腾讯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布局也逐渐显现出张力。
阿里早就开启了其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是手机淘宝,2012年中国手机购物市场规模达600亿元,淘宝无线端一家独大,占70%以上的市场份额,用户规模早已无人企及;二是支付宝依托自家电商平台获得深厚积淀后,开始向外拓展与传统零售品牌进行O2O战略合作。
只有百度对移动互联网的开疆拓土力度略显不足。即使李彦宏在2012年10月紧急分拆百度地图,成立LBS事业部布局移动终端,恐怕也因错失时机而黯然落伍了。百度地图在移动端的表现和人气都远不如数据业务起家的高德地图,就是例证之一。
可见,面对一个势不可挡的产业机遇,只有快速转身,牢牢掌握海量用户群,才能占据移动互联网最有利的竞争点,尤其对于那些直面消费者的企业。
如何赢取亿万级用户群,已成为产品能否立足移动终端的关键理由。对微信来说,用户从2亿增长到3亿,只用短短不到4个月的时间。而3G门户旗下的GO桌面产品同样在不算长的时间内赢得2亿用户,其中海外用户占七成,但却不曾做过任何形式的推广。
它们为何能够在消费级市场深得用户追捧?
对比之下可以发现,微信对个人用户是“免费午餐”,而GO桌面的部分产品是收费模式。但其实用户的积累跟收费与否未必绝对关联。尽管GO桌面的3D收费产品Next Launcher 3D在海外卖15.99美元,但依然没有影响海外用户对它的喜爱程度。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口碑。“产品并不是靠推广做出来的。”3G门户总裁张向东坚信,赢得用户的核心力量,完全来自于互联网的推动,而不是依靠喧嚣一时的营销推广。
用户为王在移动互联时代依然如故。所以,有了好的产品以后,靠什么方式聚拢用户实现量级增长,并形成极强的用户黏性,才是企业争夺消费级市场需要思考的。
模式为本
商业模式,创造价值。
新浪辛勤耕耘微博近4年,仍未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如今新浪微博幸好被阿里注资,即将开启商业化运营。同样坚持免费的微信前不久则进一步放出了拓展游戏平台的信号,营收模式如何创建可拭目以待。
不过,有了足够的用户和流量之后,该如何开启商业化之路,而又不伤害用户体验?以聚拢3亿用户的微信为例,一旦有合适的方式转变成商业平台,其隐形价值将会无限大地释放出来。互联网资深观察家谢文对《中外管理》指出。
恰如“微信之父”、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所说:“哪怕一个没有门牌号的盲人,只要有一技之长比如按摩,也能通过微信找到他的100个顾客而生存下去。”
但是,作为一个用户体验较好的社交媒体平台,如果微信的商业气氛太过浓重,势必会打扰用户的情绪。艾瑞咨询分析师刘大龙认为,微信更多的功能应该是做用户交流,即使涉及广告或者营销,也不能机械地主动推送。
纠结于是产生。对包括互联网巨头在内的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来说,现在最让人焦虑的莫过于商业模式的构建。
不得不揭秘一下谷歌。也许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从搜索引擎杀入手机操作系统,在行业格局既定之际,又用新奇的“谷歌眼镜”赚足了眼球,其超强的创新能力令业界惊叹。但这些只是谷歌的外壳,支撑它收入高速增长的是搜索广告。正如张向东所说:“它收集全世界使用者的信息数据,再向他们发布广告。”广告业务为谷歌贡献了90%以上的营收。
谷歌强大的广告模式,不是任何公司都能复制的,但毕竟这种聪明的做法值得去揣摩。
在用户量级庞大的消费级市场,目前除了游戏和广告以外,能够成功盈利的模式仍然凤毛麟角。一直对移动互联网有着深刻理解的张向东,同样对商业模式满怀期待,“在这个大格局之下,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既要坚持自己,又要看清潮流;既要面对获取市场,又要创建营收模式。”
究竟如何定义和构建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如何定义商业模式是成功的,但这因公司具体业务不同而不同。像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它做移动终端的最终目标仍然是通过广告模式来获利;而如海底捞这类服务型企业,则可能希望通过移动应用来促进销售订单的增长。
其实,移动互联网所具有的定位功能,可以给企业打开消费级市场提供无限的创意和想象空间。如同高德地图正在推进从工具应用到生活入口的模式跨越。“它知道你在哪儿,知道你是谁,知道你此刻在干什么。”张亚勤认为,这三个维度将是撬动移动应用市场的关键点。尤其对于移动电商和位置服务来说,利用互联网精准的定位优势,创建可行的商业模式不会是太大难题。
尽管手机的视觉面积大小受到局限,但是移动互联网仍然比PC互联网更大地扩展了商业空间。“不管你做什么类型的业务,首先必须适应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终端下,能够提供真正漂亮的基本服务。”谢文分析说。只有大气地过了这一关,才具备构建商业模式的资本。
在谢文看来,这从互联网发展历史可以看得很清楚。只要是挖掘了人们的基本需求,真正扎根于为用户创造坚实的、普适性的服务,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商业模式不够清晰,但最终可能会取胜。
现存的问题是,许多公司对开拓移动互联网还没有清晰的蓝图,要么停留在令人激动的战略布局,要么投入巨大的产品开发,而如何实现可视化的商业运营却依然迷离。用谢文的话说,原来PC端的互联网服务现在遇到了最现实的难题,比如:在移动端怎么去很好地展示广告,使得原来依赖广告的服务模式如何“变形”也能在移动端生存。而如果商业模式没有创新,又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便无法占据移动平台。这一点,连百度CEO李彦宏都承认,“每个人都很兴奋,但没想到挣钱很难。”
但是,也正如李彦宏所说,即便是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所有人都要往前冲。因为获取利润的前提必然是占领市场,甚至为占领市场而不惜血本地投入。微博、微信都尚且如此,那些千千万万的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更不必言说。对此,3G门户总裁张向东建议,移动产品的开发应从商业目的来考虑,对用户而言一定要有商业价值。只是那个商业价值到底是什么,需要去做更多的探索。
所以,尽管每一个细分消费级市场都往往受到产业驱动的影响,发展空间不容小觑,但是构建适合于移动平台的商业模式,对所有相关公司依然要经历一段艰辛的探索过程。
腾讯CEO马化腾的一个观点,或许可以为启动商业模式打开一扇窗:“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立足点将围绕解决用户的沟通、社交、分享、阅读、娱乐、消费等各种生活需求来发展,SoLoMo模式(社交+本地+移动)和云服务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焦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