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
2013-04-29王铭波
王铭波
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积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导致学生只习惯于回答问题,记录笔记,缺乏质疑意识,学生的质疑能力很弱。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善于答疑,更要积极钻研教法,创设情境,善于激疑,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质疑能力,在质疑中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激发学生课堂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课堂质疑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质疑答问的积极性,如何发现学生中与众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供借鉴:
1.以错引问,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在课前预设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无疑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不断地去思考探讨,去质疑、去解疑。
例如笔者在教学《自相矛盾》一课时,先出示两个象形字“矛”和“盾”,请同学们猜猜这两个古代的汉字。然后了解“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在理解“自”“相”的意思及解题之后,教师故意设疑:课文中“矛”和“盾”两字的意思就是指这两样兵器,同意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在经过预习之后,自然提出了反对意见:文中还有另外的意思,遂进入了文本的学习。学生兴致高昂,学习目标明确。
如果在教学中的确出现了错误,学生发现了问题,我们更是不可回避,要运用好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本身的同时,对质疑学生加以肯定和赞扬,进一步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课堂因此会充满机智,更加精彩。
2.顺势引问,肯定学生质疑的准确性
学生的回答是建立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的。由于学生语文基础、自身阅历、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的不同,因而对于问题的答案亦不同。往往基础较好、阅历丰富、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教师应抓住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大家共同体验其思考的过程,如有合理之处,应加以赞扬,从而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
笔者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首先板书“爱因斯坦”,让学生谈谈印象中的他是怎样的人。学生都是围绕其杰出的科学成就、潜心科学研究等方面加以交流。于是板书“小女孩”“和”,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于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想知道大科学家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有的直接提出了疑问:这篇写人的文章是否给我们勾勒出了另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因斯坦形象?教学就以这个问题贯穿展开,随着对全文的解读,否定了印象中对人物形象的程式化定位,引领学生从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刻画和语言表述中理解文本“伟大”所蕴含的深层次主旨,准确感受大人物不平凡的人格魅力。
3.分层引问,赏识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往往怕说错、说得不好,被别人嘲笑,所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质疑。当学生质疑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即使一些学生刚开始质疑得不恰当,教师也要对其行为作出肯定并给予正面的评价。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质疑是老师提倡的,即使错了也不会被批评、讽刺;老师肯定我的行为,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我的问题要更有价值。对于一些有价值的质疑,教师要多加赞扬,要具体提出学生的质疑“好在哪”“有何重要价值”,效果会更好。赏识该学生的同时,又激励了全班学生,无疑学生中会掀起一股股“质疑热”。
这里举一个中学课文《边城》的例子,对于高年级课堂教学值得借鉴。课堂上有个学生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疑惑:30年代是个烽火硝烟的年代,作者为什么要回避时代主题,选择那个闭塞的荒野边城来进行世外桃源般的描写?老师接上这个话题,介绍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观念,分析了写作的特殊背景,让学生透过主人公真挚纯美的心灵世界,去呼应作者田园牧歌般的生命追求,去感受人生本色质朴的生命主张。最后把话题转到质疑的学生身上,大胆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指引大家对文章之韵、文章之味的品评深刻许多。
二、创设学生课堂质疑的空间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学生大胆有质量的质疑还必须有一个适时、适宜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创设者便是教师,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思考、有相应的策略,在教学中不着痕迹地对学生开展质疑品质的培养。
1.努力营造师生环境,在和谐氛围中质疑
教师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亲近和“爱”。当教师成为学生的贴心人时,就会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因为成绩的好与坏、性格的内向与外向而有所差别,要全面公平地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只有不讽刺、挖苦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才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
2.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在相互对话中质疑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到他人的质疑。对于一些质疑能力弱的学生而言,他可以从中学到别人是怎样质疑的。通过合作学习,让一些质疑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学会质疑。学生小组内的交流,学生的心理障碍小,乐于参与,便于模仿,利于掌握。同时,小组内质疑能力强的学生的表现易触动组内的其他成员,从而促使一些质疑能力弱的学生迅速提高。
3.善于运用“留白”艺术,在巧妙预设中质疑
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是指由教师设计的,旨在突出文本中学生不易发现的潜在意蕴,彰显文本的学习价值,又能给学生留下一定创造空间的教学设计艺术。
教师要意识到: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能掌握多少。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状况,检查学习效果,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老师,要熟知课程标准,在研究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预设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要占据学生应有的思考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想象中去创造,去品味,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释疑、解疑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留白”既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养成学生课堂质疑的意识和勇于质疑的精神
林清玄《桃花心木》中有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同样如此,跳出学习固有的讲授、学习的模式,让学生们敢于对文本内容、文本主旨提出疑问,哪怕是对教师、同学及自己的思考提出异议,在不断地深度思考中也能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让学生愿意质疑,培养良好的质疑意识
教师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好坏不仅在于学习了多少,还在于学会学习、知道怎样学。只有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才有利于自己学识的提高;只有主动质疑,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利弊,传递“积极质疑多益”的信息。让学生明确,喜爱质疑,会让自己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就会为解决问题,启动思维,搜索、寻找已储备的知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更为牢固。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自己千方百计地查找资料,请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学识得以丰富。自己在不断质疑中才会从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才会有更大收获、更多的创新,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让学生敢于质疑,形成勇于质疑的精神
让学生树立“不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思想,不“唯书”,不“唯师”。让学生意识到:前人写的文章,我们可以依据现实,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对于老师的讲授,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形成“不怕错,在错中学,在错中进步”的意识。在知识面前,只有做到勇于质疑,才会引发争鸣,才会有新的收获。
3.让学生依“标”质疑,培养质疑的“目标”意识
语文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一点主要用于高年级。开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期教学目标,甚至单元教学目标。至于每一课、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在教师心中。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展示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高度统一在教学目标之下,避免课堂教学偏离目标轨迹的现象,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质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质疑促进积累,在积累中形成一定的判断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一点,提出质疑,不断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请教他人,最终能解决疑惑。不断地质疑,让学生处于不断地学习中。“质疑”使学生去读书,书读多了,读透了,无形中,自身形成一定的判断力;“质疑”使学生去询问他人,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解决疑问,掌握知识,学会了去解答。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发现一些与基本知识、基本常识相矛盾的东西,当即就能够纠正。即使是问了他人之后才会的,下次再遇到,凭自己积累的知识也能迅速解决。
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学生只有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促进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才能成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