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物抒情散文写作策略

2013-04-29郭家海

新作文·高中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竹席抒情散文席子

郭家海

密码破解

密码解构

“借物抒情”散文深受中国古代诗歌写作的影响,其中的“物”是个重要的“意象”,也即抒情的凭借。“借物抒情”也只是一种大的写作类型,其内部还有多种样式。通常而言,借物抒情散文有两个方向,一是叙事性,一是感悟性。“叙事性”主要通过一两件事来描述有关人与“物”的关系,从而抒发人对“物”的感情;“感悟性”则主要通过作者对“物”的观察、感悟,抒发对“物”的感情。无论哪种,所借之物都要有文化意蕴,否则,抒情的深广度就不足。

操作要领

我们以感悟性借物抒情散文写作为例,将构思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描写“物”之情态——联想“物”之内涵——回到眼前之“物”。

(1)描写“物”之情态。开篇呈现一个画面,在画面中展示所写之“物”的美。

(2)联想“物”之内涵。通过联想,揭示所写之“物”的文化内涵。

(3)回到眼前之“物”。首尾呼应,最后回到开篇所写之“物”,将作者情感蕴含其中。

本方案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三处:

(1)“物”有所“值”。既然是“借物抒情”,那么所借之“物”自然成为关键。具体“关键”在什么地方?就在一个“值”上。这里的“值”有两种含义,一是有历史文化的内涵,二是有能寄予感情的价值。前者主要指这个“物”要有文化品位、文化品质、民族特性,后者主要指这个“物”要是作者确实能动“情”的“物”。

(2)联想丰富。感悟式抒情散文的高手是徐志摩,徐志摩感悟式抒情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联想。我们要写好这样的散文,联想自然也就成了关键。如何成功运用联想?第一,要有关于这个“物”丰富的素材,这要平时就作大量的积累,不是考场上大脑凭空想出来的;第二,要有一个合理的逻辑规划,不是大量的素材堆砌到文章里就完事的,表达的时候需要一个顺序逻辑。

(3)描写逼真。有了“物”,有了“情”,也有了“知识”和表达的逻辑思路,还差什么?吸引读者的“力”。吸引读者的“力”有很多,逼真的描写首选。尤其在开头,先用逼真的描写把读者“卷”入文章是本方案成功运用的第三个关键。

操作要领

炎 凉

◇张晓风

我有一张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气渐趋暖和,暑气隐隐待作,我就把它找出来,用清茶的茶叶渣拭净了,铺在床上。

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极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

生命中的好东西往往如此,极便宜又极耐用。我可以因一张席而爱一张床,因一张床而爱一栋屋子,因一栋屋子爱上一个城……

整个初夏,肌肤因贴近那清凉的卷云而舒缓自如。触觉之美有如闻商士说法,凉意沦肌峡髓而来。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谓一时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轻轻撒落──花瓣触人,没有重量,只有感觉。但人生某些体悟却是由下而上,仿佛有仙云来轻轻相托,令人飘然升浮。凉凉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领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来,静定下来,像空气中热腾腾的水雾忽然凝结在碧沁沁的一茎草尖而终于成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们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飞的。中国人种地,对植物比较亲切。中国人用植物编织席子不飞──中国人想,飞了干吗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飞还舒服吗?中国圣贤叫人拯救人民,其过程也无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或别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节的我便如此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样了。刚躺下去还好,多躺一会儿,席子本身竟然也变热了。凉席会变热,天哪,这真是人间惨事。为了环保,我睡觉不用冷气,于是只好静静地和热浪僵持对抗。我反复对自己说:“不热,不算太热,我还可以忍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哼,谁怕谁啊……”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

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复了清凉。躺在席上,整个人摊开,霎时变成了片状,像一块金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贪享那秋霜零落的错觉。

九月中,每每在一场冷雨之后,半夜乍然惊醒,是被背上的沁凉叫醒的──唉,这凉席明天该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会厌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热,九月又嫌它凉,人类也真难伺候。

想来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经嫌日程排得太紧,曾经怨事情做个不完,曾经烦稿约演讲约不断,曾经大叹小孩子缠磨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一切热过的都将乍然冷却下来,令人不觉打起寒颤。

不过,也只好这样吧!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

技法解密

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借物抒情”散文,“物之情态”“物之内涵”“眼前之物”条理清晰。本文借竹席七月嫌热、九月嫌凉的特点,进行了深刻剖析,由此想到人生悲喜无常,顺其自然即生活。“炎凉”二字得拆开看,“炎”即人生的匆忙与压力,“凉”即生活的失意与萧条,而其间的端正好,才是人生的称心如意,然此终究短暂。文章在最后点题——“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将文章主题升华,警醒读者在该忙碌时辛勤劳作,该休息时坦然面对,不留遗憾。

文章借物抒情,因此大部分内容都着重于对凉席的描写,以及凉席带来的感觉。文章前一阶段思路非常开阔,由凉席想到神话、中国农业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极具发散性。然后笔锋一转,写好景终短,天一凉席子就该收卷了,并由此与人生联系起来。文章真正抒情的部分仅在最后两段,但这两段短小精悍,让人顿悟人生哲理,一记即中心坎,十分精到。

技法解密

模拟试题

审视自然和社会,我们常常为一种叫坚守的美丽所打动。“严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这是青松在严寒中的坚守;“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是凤凰在清贫中的坚守;弃官归田,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古圣先贤对高洁的坚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威胁利诱不为所动,这是革命烈士对信仰的坚守……

请以“美丽的坚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例文示范

美丽的坚守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马亦欣

九月,芦荻满江堤。

刚入三月,运河边的芦苇想必还是一副无花的原生态。露之为物,随风飘零,大片大片的若飘若止、似有似无,如浮动的流苏拽着春风摇曳不定。

只是,芦苇飘摇,却止于根。

这高大的草木却有着极纤细的茎干,遇风则披靡。只是它不凋零,不离根,不落花,不飘逝。

芦之坚守,叫作本色。

芦苇确实平凡,茎如麦秸,穗如稻草,即便开花也是千篇一律的素白。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说:“芦花实在没有什么看头。”蒲公英随风而逝,转眼便告辞了根系故土,而世人却爱那风中的精灵;牡丹极妍尽态供人把玩,迁入温房中,人工修饰便迸出各种色泽,而世人更爱这善变的妩媚。

转身背离尘嚣中的浓妆艳抹、哗众取宠,还有谁能觅到芦苇这千百年岿然不变的女子?日本平安时代一位诗人逆世而行地声称:“我就爱这没有看头的芦花。”他的名字,叫德富芦花。

总有人在坚守本色。

“笛声依旧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潘阆的《酒泉子》中如是云。世间多纷扰,泥淖总脏不了我的衣袖。三十岁的潘阆独行孤舟,采撷花间,心守白璧,不谙外世。诗人清净的灵魂还是一尘不染的本色,白鸟芦花,笛声依旧。

芦荻这风物总带着野趣气息,乡土情味中是最本真的逸兴。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中有言:“纵然一夜风吹起,江村日落正堪眠。”李颀的《送刘昱》中也叹:“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置意江村,只因厌了万卷早已沉入宦海的圣贤书,不争了,不怨了,守着一江芦苇拂拭疲惫的心,滤出本真的情。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芦苇守的是本色,人守的本色即芦苇。

人是有思想的苇草。一阵追名逐利的疾风呼啸而过,心中一丛芦苇深深扎根,护着根下一簇尘封的本色。弯腰而坚忍,低头而思考,风过了,总会再直起来的。

我是否还坚守着这丛芦苇?你是否还坚守着这丛本色?

抬起头,从无边沉默的紧张中抽身,嗅一株沁人的玉簪,捧一掬灵动无息的春水。告别昨日的庸碌,等待明日的云霞。抬起头,忘了铺面的浮躁,放下缥缈的浮华;抬起头,凝视满树静美的春花,凝视树下更美的人;抬起头,掸去满心尘埃,拭去素织上的油彩,还了一身本色。抬起头,还有六个月,去赏芦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知道么,这坚守千年美丽的蒹葭,就是芦苇。

【点评】这是一篇考场“借物抒情”散文。(1)描写“物”之情态:文章一开头用一句“九月,芦荻满江堤”概括描写“面”上的芦苇情态,第二段则开始细写其“大片大片的若飘若止、似有似无”“摇曳不定”。(2)联想“物”之内涵:从第五段“芦之坚守,叫作本色”开始讴歌芦苇精神,突出其“坚守”内涵,并进而联想到一种人的坚守精神。(3)最后回到眼前之“物”:“抬起头,掸去满心尘埃,拭去素织上的油彩,还了一身本色”,抒发芦苇对“我”的安抚,给“我”的鼓励。

猜你喜欢

竹席抒情散文席子
一件小事折射的美德
“一席话”的来历
凉席突然不凉了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凉席突然不凉了
丰都包鸾竹席 满山冷竹满山翠,一床竹席一床珍
煮竹席
别无长物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