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活动场地器材的利用与开发
2013-04-29谢维忠
谢维忠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优点是比以往的课间操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既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又有张扬学生个性特点和意志的特色活动,打破了原有广播操的单一形式,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大课间体育活动无论在健身价值上,还是在教育功能上远远优于传统的课间操,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但由于全校学生在同一时间到操场活动,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捉襟见肘,如果只靠学校的投入,很难满足学生大课间活动的需要。只有发动学校、教师、学生来开发利用小型多样的体育器材,大课间活动才能顺利实施,学生才能对大课间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以下是我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器材利用与开发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一、配置器材,改善场地设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的重视等是制约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进程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的五个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活动的场地、缺少必备体育器材、缺乏教育经费的学校能满足学生的有效锻炼时间。学校应自力更生,迎难而上。通过政府投入、教育行政部门拨款、学校自筹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来增添大课间所需的体育器材,改善场地设施。如把煤渣跑道改建成塑胶跑道、田径场中的空地硬化后建成篮球场,使学生能在大课间有更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项目,哪怕是下雨天,只要雨一停就能及时进入场地开展大课间活动,不会像煤渣场地要等两三天才能活动,这就大大提高了场地的使用率。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
在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尽管资源多种多样,但相对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可开发与利用的场地器材资源又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点,突出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场地器材资源。
首先要对现有场地进行全面了解、测算与规划, 应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设置合适的项目。一般来说,狭长的地段宜放置平梯、肋木、爬竿、低单杠等攀爬和平衡类器材;挡风和较宽长的地段可浇制安放室外水泥乒乓球台;田径场弯道两角可设组合式攀爬架和秋千等,篮球场及球架的设置除少数标准场地外,可用双向和单向小篮球架作一字排列式设置,只要保持适当的间隔或半个球场的地段都可设小篮球架。
其次,利用过道、走廊开辟新的大课间活动场所,这些地方可以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跳牛皮筋、做健美操等。体育教师把学校可利用场地都规划出来,制作《大课间活动场地示意图》,大课间时各班学生按示意图到指定场地上进行活动。体育活动场地小是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的困难,我校也不例外。但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我校一千七百多人都能在有限范围内参加大课间活动。
三、就地取材,自制简易器材
场地设施改造项目需要适当的资金投入,但学校财力有限,除篮球架等部分安全系数和制作技术性较强器材尚需购买外,不少项目均可就地制作、就地取材。这些自制体育器材有四大优点: 经济、耐用、安全、方便。
如湖北省黄石市龚家巷小学提倡自制、开发利用软式系列器材,各年级在大课间活动中分类实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等,一共研发了五大软式系列(纸系列、布系列、软橡胶系列、软塑料系列、毛系列等)40多种活动,如低年级的纸球、纸棒、纸飞机、纸巴、小胶环、橡皮筋等,中年级的哈比健身器、小弹球、小胶圈、砂锤瓶、跳跳器、布流星等,按照水平一、二、三的等级,分类推进,分类实施,各种研发的器材玩法越来越多,花样越来越新颖。就纸球一种,教师们就研发了“举、传、搓、甩、托、绕、压、滚、踢、夹、赶、抛、接、打、投”等15种方法,体现了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资源。学生现在是每人每天携带一个“健身包”,内装毽子、跳绳、乒乓球拍、软式系列自制器材等运动器材。开发的软式系列有以下几种特点:
(1)种类繁多:有纸系列、布系列、软橡胶系列、软塑料系列、毛系列等等,无论是刚刚步入校园的稚嫩孩童还是进入六年级的健壮少年都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2)携带方便:每生随时携带一个软式系列器材健身包,携带方便,活动开展不受场地限制,课内课外相结合,人多人少皆适宜。
(3)花样灵活:它的取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鼓励学生自由创编,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4)安全系数大:器材小巧灵活,利于教学,不易出现伤害事故。
(5)节约经费:鼓励学生就地取材,用废品自制器材,充分利用资源,由学生自带器材,节省了摆放空间。
(6)增强了身心健康,极大促进了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了体质,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不断努力,相互学习,培养了相互帮助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
(7)丰富了业余生活,一条绳子、一只毽球、一只沙包、一个跳跳器、一个沙锤瓶,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每个家庭都可承受。它们携带方便,玩的方法并不单一,有着趣味性。玩的时间、场地要求并不高,可以有效调节大脑,缓减精神压力、娱乐身心。
四、转换思维,开发新功能
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只要转换教学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根据器材特点确定其多种用途,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例如,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三人角力、夹抛绳、跳移动绳、绳投掷、跑蛇绳、二人三足、踩龙尾等。竹竿用来跳民族竹竿舞、完成众志成城游戏还可以用来做攀爬的道具,来完成攀爬动作等、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大场地划分成若干小场地,可以让更多学生使用,如足球场,小型的更迎合学生活动的需要。做到活动项目新颖,丰富多彩,增强大课间活动的吸引力,真正达到人人积极参与、人人得到锻炼的目的。
五、设置场景,渗透德育教育
场地设施改造项目的设置,要尽可能挖掘项目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如在地上固定木椿或水泥椿,让学生练踏石过河,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过草地。平衡练习器中除类似平衡木的独木桥外,可用铁链及自来水管分格横放,学生手护两侧护链,脚踏链(或管)而过。形象地如同红军过铁索桥,同时在运动场地及设施的周围墙面等处以文字和图案加以衬托,如在攀登墙面上画上长城和山峰等。写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壮语,通过这样的活动渗透思想教育。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大课间中参与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对于场地器材比较有限的学校,应注意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质量,利用有限空间发挥最大作用。同时,要鼓励体育教师和学生制作一些简易器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并经常召开此类教学研讨会,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如果能够合理地对学校场地器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不同要求,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和体育项目技能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为以后学生的体育运动打下良好基础,并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