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坎儿井的前世今生
2013-04-29
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和都江堰一样,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历经上千年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几千年如一日的滋润着这片土地。与高昌古国、楼兰古国已经消失在尘埃中相比,有着绿洲血脉之称的坎儿井却穿过千年的风沙,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我们不禁感慨这世间的奇迹。
开边功臣
坎儿井起源于何时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坎儿井在清朝之前发展是十分缓慢的。
在近代提倡和推广坎儿井最有力和影响最大的人物则首推林则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遣戍伊犁途中,在距吐鲁番约40千米处看到坎儿井,当时十分惊讶,询问后知其利益便极为主张推广。这在他的日记中记录得十分明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十九,……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才棉无算,皆卡井之利为之也。”
当时的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在筹划伊拉里克开垦事宜的《经久章程》中写道:“查吐鲁番境内地亩多系掘井取泉以资浇灌,名曰‘卡井,……其利甚至,其法颇奇,询为关内外所仅见。此次垦地不无高卑之田,难令渠水逆流而上,应听该户于盐卤空间之处自行出入挖井。”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地处吐鲁番盆地西缘,地平土阔。阿拉则浑(今阿拉沟)河从天上东流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中。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冒风沙、顶烈日到伊拉里克督办垦务,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垦地11.1万亩。在伊拉里克的满卡,林则徐在新开荒土地的东西两面,以“人寿年丰”为分号,汉、维垦区分段,各设正副户长一、乡约四,让移民承领耕种。如今,这里是托克逊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在林则徐到新疆办水利之前,坎儿井限于吐鲁番,为数30余处,推广到伊拉里克等地又增开60余处,共达百余处。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林则徐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另一次新疆兴建坎儿井的高潮便是光绪六年(1883年)左宗棠进兵新疆以后了。清光绪九年(1886年)建新疆行省,号召军民大兴水利。在吐鲁番修建坎儿井近200处,在鄯善、库车、哈密等处都新建不少坎儿井,并进一步扩展到天山北的奇台、阜康、巴里坤和昆仑山北麓皮山等地。
民国初年,新疆水利会勘查全疆水利,重点对吐鲁番、鄯善等地坎儿井工程进行了规划,提出开凿新井和改造旧井的计划,以吐鲁番县、鄯善县、库车和阜康县为重点。以吐鲁番为例,当时调查结果:“河水居其三,坎水居其七。”查吐鲁番旧有坎儿井800余道,实有水600余道,鄯善约360道,库车100余道。这与1944年的调查数字有较大差距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吐鲁番地区311.33公顷土地中,有50%是坎儿井灌区。到1957年前共有有水坎儿井1237条,流量为17.86立方米每秒,灌溉22667公顷。当时各公社(乡)均有挖坎专业队并制定了“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的“五定”制度,常年对坎儿井进行捞泥、维修、延伸,保证坎儿井出水量逐年增加。
存废之争
坎儿井凝结着巧夺天工的智慧和滋润万物的恩泽,但毕竟已经运行了几千年,由于人力、物力、资金以及环境变化等原因,很多坎儿井年久失修,出水量逐年减少,而关于坎儿井的存废之争更使其陷入尴尬的境地。吐鲁番坎儿井的衰减主要是由于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土地过度开发导致吐鲁番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非荒漠化面积仅占8.8%。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自然逐年减少。而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吐鲁番现有的几千口机井常年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地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2亿立方米。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截流后,下游水源便捉襟见肘,对下游坎儿井造成生存危机。
此外,当地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万立方米水,加之油田用水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的现象。
由于不断的干涸,新疆坎儿井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1700多条,骤降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860多条。吐鲁番地区目前仅存700多条坎儿井。
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坎儿井的命运,但感情却是复杂的。一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在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坎儿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坎儿井作为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必须加以保护。
一些水利专家却认为坎儿井已无存在的必要。吐鲁番地区水利勘察设计院原院长卢震认为,坎儿井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利灌溉设施,尽管曾发挥过无与伦比的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它的作用已经终结。坎儿井不足之处非常明显:夏季容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无用武之地,只得白白流走,无法蓄存;而修建坎儿井的工程造价极高,其重要组成部分竖井,每隔20米左右就有一个,一条坎儿井至少需要几十眼竖井,这些竖井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而现代的水库和机井则不同,需要用多少水就取多少水,用不了的储存起来,既方便又利于控制水量。
大多数人认为,水库要建,机井要打,坎儿井也要保护。然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对坎儿井生存造成致命打击的吐鲁番二塘沟水库、阿拉沟水库、红山水库、葡萄沟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正在建设并投入使用。坎儿井正以每年20条的速度迅速消失,难怪在吐鲁番工作长达30年的行署副专员蔡炳华会痛心疾首:“不出30年坎儿井将不复存在。”
自2006年开始,吐鲁番地区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多样性综合示范区”,全面展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坎儿井也成为重点关注对象。新疆坎儿井研究会秘书长吾甫尔·努尔丁认为,作为绿色引水工程的坎儿井,具有无可替代的使用价值,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人文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