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职业观众
2013-04-29
《我是歌手》开播后红透半边天,但始终有个死穴难解,那就是“托儿”疑云。表情帝、陶醉哥、哭泣姐一个个被观众从荧屏上扒拉出来,近日一则关于真人秀节目“职业观众”的消息又让这一话题持续发酵。尽管湖南卫视从上到下再三强调没有托儿,可这朵乌云总是笼罩在节目上空,难逃再三质疑。“职业观众”或恰当地鼓掌、举灯牌,或是大哭、大笑,都为活跃现场气氛贡献不小。
“我站在这里,只想对某某说,我现在只想站在这个舞台上为你唱歌,我很爱你。”舞台上,一位选手流着泪说道;台下,观众被感动得连连抹眼泪。打开如今的荧屏,这样的画面和“台词”很熟悉。
在某成年女性歌唱类节目中,大约50分钟里有7组选手相继登台,除了一组是喜庆路线的,其他6组全部走感人路线。在讲完凄惨故事后,台下观众就开始“落泪”。
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大家发现哭的都是同一个人,或是某一个人沉浸在每一首歌中。即便是在一般人看来不感动的表演也能有上述效果,很多人开始纳闷:他们的泪点有这么低吗?
在录制东方卫视《妈妈咪呀》、广州电视台《恒大偶像》等多档综艺节目时,观众都被要求提前半个小时进演播厅,这段时间主要就是让导演调节现场气氛,导演一般都会叮嘱观众多欢呼、多尖叫,表情越生动,上镜的机会越多。
在行内,这一配合现场表演做出超级默契表情的人被称为“职业观众”。黄先生是一家专门为电视台提供“观众”服务的公司老总,俗称“群头”,他手下还有十几个拿固定工资的“正式员工”。他说,很多节目需要职业观众来“捧场”,尤其是刚创办不久的节目。与普通观众不同,这些人是有钱拿的,当然,他们也要按照节目的安排进行“感动”、“鼓掌”、“大笑”等表演。
10年前,16岁的他开始被安排去做观众。他最初参与的节目是央视的《正大综艺》,“跟早些年每人每场只需30元的报价不同,现在报价至少要50元,而且是按每场录制时间不超过8小时计算的,如果超过了,每小时要加收10元。”此外,其收入也和他们的“表现欲”和“外形”成正比。不少节目会要求找一些漂亮的女孩坐在靠前的位置,以方便摄影师抓拍,这些负责“养眼”的职业观众,每人每场最少能赚200元。另外一些需要登台表演节目组设定内容的职业观众,比如在民生类节目中上演“一哭二闹三晕倒”的“嘉宾”,每人每场则能赚到500至800元不等。
其实,几年前就有媒体称很多晚会的掌声和笑声都是“托”完成的。近年来,电视台为了让节目更好看,花钱找“职业观众”来搞气氛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但现在当观众并不容易,照如今的情况看,是自己掏钱也不一定当得了观众了。随着《我是歌手》越来越火,不仅观众席位一票难求,记者的探班请求也是屡屡被婉拒,原因就是人数爆了。据了解,从开播到现在,听审团的报名人次已高达15万,年前报名人数平均7000人左右,但年一过完,报名人数瞬间提升至5万多,人选比例高达100:1,而且节目组明确要求,参与者路费、食宿费自理。
综艺节目《妈妈咪呀》的宣传总监李虹直言,“职业观众”的出现源于电视人对节目内容的不自信,“有了这个起码保险系数很高,而且也很方便,台上台下总是很热闹的。”但她也承认,观众的鉴赏能力和分辨能力都越来越高,小细节就能看出大问题,所以有时候会经常被观众戳穿漏洞,大家越来越聪明,经验越来越老到,不会很容易掉入节目组的设计,“真人秀最重要在真。离开了这个点,对节目会有不好的影响,所谓过犹不及。当然不排除观众的感受是千奇百怪的,但过腻的手法一再出现就不好了,变成了工厂里的流水产品,这对于节目形象是打折扣、有伤害的。”
长期研究电视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谭天指出,职业观众是一个传统,“这可能是一个双面的问题,节目或者大型晚会都会有现场导演指导观众,这也是传统电视制作里的一个环节,但电视行业在转型,面对更加挑剔、精明的观众,这个传统是否需要保持?或者可以变更?大家都喜欢砸钱去国外买版权,可手里还揣着传统不放,要做真正的真人秀,而不是故意作秀。”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