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龙陵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3-04-29银光华王锁青

关键词:矿床成因

银光华 王锁青

摘要: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区地处于福贡—镇康成矿带,矿区内已发现了铜、铅锌大小矿体7条。本文通过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特征等方面对该矿区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属与多期次热液叠加的碳酸盐岩蚀变型铜多金属矿床。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云南龙陵杨梅田

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区位于龙陵县城90°方向,平距约28千米处,属龙陵县毕寨乡所辖。在五十年代德宏洲地质队开展过杨梅田铜矿普查,但工作程度低,未系统进行深部找矿和面上找矿,特别是对控矿因素的认识不足。2003年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圈定铜、铅锌矿大小矿体7条,根据前期工作和面上资料分析认为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好,有较好找矿前景。

1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芒市褶皱束北东段的风吹坡复式背斜南东翼。怒江大断裂从矿区东侧穿过,龙陵-瑞丽大断裂从矿区北西穿过,形成“入”字形构造格架。该区地处福贡—镇康成矿带,而该带主要为一古生代沉积拗陷区,地质构造复杂,除见少量基性岩外,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微弱,而与沉积作用(成岩、构造改造、表生、热液、浅源热液)并叠加构造作用有关的矿床则占主导地位。

1.1 地层

矿区地层单一,仅出露寒武系上统保山组一、二、三、四段。

保山组第一段(∈3b1):岩性为板岩夹粉砂岩、页岩及少量泥质条带灰岩。

保山组第二段(∈3b2):岩性上部为泥质条带灰岩,中下部为页岩夹粉砂岩。

保山组第三段(∈3b3):岩性为一套灰黄绿色板岩,夹细粒石英砂岩和灰岩透镜体,近灰岩接触带赋存铜多金属矿。

保山组第四段(∈3b4):岩性主要为一套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硅化大理岩,局部夹砂岩、板岩。上部因断层破坏出露不全。是本区铜铅锌矿体的主要含矿层位。

1.2 构造

矿区内构造总体表现为受怒江断裂控制的呈近南北向展布的复式褶皱,褶皱以区域上双阳见复式向斜为骨架,轴线近南北向,仍受控于怒江壳断裂与田头寨-杨梅坡断裂之间,区内向斜轴线自摆达镇至厂坪街,可见长约3千米以上。其中西翼倾角相对陡(43-57°),东翼相对缓(38-43°),两翼均由∈3b3、∈3b2灰岩、粉砂质板岩夹细粒石英砂岩组成,核部为∈3b4大理岩化灰岩、硅化大理岩夹白云质灰岩,形态受断层影响不对称,其中南北两端开阔,中间紧闲。为一轴面近直立的向斜。矿体主要产于向斜东翼的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构造破碎带中。

矿区构造分布于陶金河深大断裂(F1)与田头寨—杨梅坡大断裂(F6)之间,呈现北北西向—南北向展布,与之配套的次一级北东向-东西向断裂组多处改造了主断裂和地层的连续性,形成了该区复杂多变的构造分布形态。总体上矿区有两组断层与成矿明显,一组是纵向断裂组(早期主断裂),是区内主要的容矿和导矿构造,走向与地层及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多向西中-陡倾斜,局部近直立,该组断裂规模大,其深部对地层及矿体产状有较大影响,控制了矿体的产状、形状、延伸及规模,局部使其变陡、直立、甚至倒转;另外一组是横向次级平移断裂(晚期),该组断裂产状大致垂直或斜切地层,走向为近东西向或北东向,多处错移地层或矿体,除此之外,还见有剪切裂隙及层间裂隙(破碎带),但总体对地层及矿体影响不大。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仅见少量辉绿岩呈脉状侵入于上寒武统保山组三段(∈3b3)地层中,呈脉状近平行主断裂分布,与成矿关系不大,而中酸性花岗岩仅在区域上(矿区南西约5千米)见有加里东—华力西期大雪山黑云母花岗岩出露,矿区内矿产分布于该岩浆岩外接触带。经岩石光谱分析,黑云母花岗岩中铅含量0.0036%,较一般酸性岩偏高,也可能为成矿母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杨梅田铜多金属矿体赋存于寒武系保山组第四段硅化大理岩与板岩分界面附近的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灰岩内的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中;受南北向及北东向、北西向的次级断裂破碎带控制,呈脉状产出,矿体分布于矿化带中部或底部,界线不明显,为渐变过渡。矿区共发现铜、铅锌大小矿体7条,其中主矿体3条(V1、V3和V4)。主矿体特征如下:

(1)V1矿体:主矿体V1长2560米,中部未达边界品位,故将矿体分为两段,即V11、V21:

V11矿体:为铜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40-70°,平均倾角58.8°。矿体长大于1360米,单工程矿体厚0.81-3.55米,平均厚2.25米。单工程铜品位0.71-4.26%,平均品位Cu1.78%。

V12矿体:主要为铜矿,南部共(伴)生铅、银矿,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48-85°,平均倾角67.7°。矿体长大于1060米。单工程矿体厚1.05-3.84米,平均厚1.95米。单工程品位Cu0.04-1.14%,平均0.97%,共(伴)生铅1.26-19.02%,平均品位2.98%,银平均品位93.87g/t。

(2)V3矿体:矿体北段以铜为主,南段则铜铅锌共生。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南东,倾角38-80°,平均倾角54.5°。矿体长大于620米。单工程矿体厚1.16-4.64米,平均厚2.90米。单工程品位Cu0.11-2.47%,平均品位1.77%,共(伴)生铅锌矿品位:Pb0.83%,Zn13.34-19.97%,平均Zn14.51%。

(3)V4矿体:矿体长780米,南段被后期断层错断为两段,即V41、V24:

V41矿体:为铅锌矿体,局部伴生铜矿。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62-78°,平均倾角62.3°。单工程矿体厚1.86-4.79米,平均厚3.53米。单工程品位Pb1.03-17.46%,矿体平均品位Pb7.76%。共(伴)生Zn0.79-4.94%,平均Zn3.33%,Cu0.29%,银10.7-26.7g/t,平均Ag16.62 g/t。

V42矿体:与V41矿体为同一条矿体,被北东向断层错移为两段,为铜铅矿体。倾角54-68°,平均倾角61°。单工程矿体厚1.47-2.62米,平均厚2.05米。单工程品位 Cu0.08-0.74%,Pb0.13-12.03%,Zn1.06%。

3 矿床成因分析

3.1 控矿因素

(1)构造

本区褶皱和南北向断裂发育,总体平行怒江断裂带,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区域上主要由双阳见复式褶皱组成,区内复式褶皱构造格架控制了杨梅田矿区内(含矿)地层的空间展布与出露、控制了次级构造产生的部位及强度、方向等。向斜核部尤其是倾没端往往是次级断裂构造最为发育、热液最为活跃的地方,是矿液运移和富集的场所。矿区内矿体主要产于该组褶皱断裂带中,其中V1(V11和V12)、V4(V41和V42)矿体产于F3断裂带及其旁侧蚀变灰岩中,V3矿体产于F2断裂与灰岩接触带中。

(2)地层

寒武系上统保山组第三段(∈3b3)和第四段(∈3b4)硅化大理岩、白云石化灰岩,特别是第四段,岩石中节理、裂隙及层间破碎带发育、矿化蚀变强烈,其中硅化、重晶石化是矿化的主要标志,地层条件有利,矿区内主矿体即产于保山组第四段(∈3b4) 硅化大理岩中。

3.2 矿床成因

杨梅田铜多金属矿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上统保山组第三段(∈3b3)和第四段(∈3b4)碳酸盐岩(硅化大理岩、白云石化灰岩)近南北向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总体呈浸染状、脉状产出,矿化不均匀,与围岩接触界线多数清楚,少数为渐变过渡。靠近矿体碳酸盐岩近矿围岩蚀变发育,具多期次蚀变特征:早期因构造活动,在主断层(F2、F3)西侧碳酸盐岩中首先发生大理岩化和白云石化,随着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构造运动,产生了节理、裂隙,沿此通道有热液上升与围岩接触再次发生硅化和重晶石化,区内硅化与近南北向断层(主控矿构造)关系密切,产生铜矿化或形成铜矿,而重晶石化则与近东西向断层有关,出现方铅矿化或局部形成铅矿体。据以上分析,反映了成矿作用与热液和碳酸盐岩关系密切。初步认为杨梅田铜多金属矿属与多期次热液叠加的碳酸盐岩蚀变型铜多金属矿床。

作者简介:银光华(1972-),男,云南凤庆县人,地质工程师,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猜你喜欢

矿床成因
钻石的宝石资源地质学概论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布金黑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
关于江苏地区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矿床成因研究
刚果(金)姆布吉玛伊矿区奇布伟(Tishibuwa)岩管金刚石矿成矿特征
洮南市聚宝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广东省揭东县新寮岽矿区铜多金属矿床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浅析
湖南衡阳柏坊铜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分析
安徽省潜山县水吼岭碎云母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利比里亚大巴萨州扎恩砂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广东茶洞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