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视角下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2013-04-29徐国良
【摘 要】文章结合实际阐述儒学应用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分析了高职生读者群体中心理不健康的诸多原因,指出儒学应用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并结合工作的实践进一步探讨了儒学应用于增强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儒学;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近日爆发的又一起校园凶杀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再一次验证了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生命线。高职大学生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90后”独生子女高职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竞争、学习、就业、情感等压力诱发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90后”高职生素质教育的瓶颈。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和校园文化创新的策源地,理应充分发挥这一源头活水的优势,兼收并蓄高品位、高质量文献信息,传递特色信息服务,创新服务品质,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知识的圣殿、读者的天堂、校园中的绿洲,达到服务育人的效果,深化“90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寻和创新“90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势在必行。
一、儒学应用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国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精髓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进步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此种社会环境下成长的高职生读者首当其冲。现代教育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丧失了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是当代高职生读者心理问题产生的症结根源所在。研究高职生读者心理形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现实心理诉求,加强及确立传统文化教育,使高职生读者逐步树立“修身、明理、致世”的意识,使儒学思想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指导学习生活的精神指南和行为规范,提升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实效性,是高职图书馆不得不深思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有利于增强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儒学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逐渐成为集百家之长的正统,塑造了中国人整体的社会性格、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心理环境。儒学内容博大精深,作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道德人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学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善于挖掘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与儒学的契合点,对增强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将儒学运用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提高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2.有利于唤醒高职生读者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发展高职生读者的健康心态,开发高职生读者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儒学在维护高职生读者心理平衡、帮助高职生读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提升高职生读者生命质量的终极关怀等多处蕴涵着深刻思想根基。在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当渗透这些经典思想,有助于高职生读者正确的理解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感情,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身心,提升高职生读者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高职生读者是民族的未来,高职生读者的健康成长,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群,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高职生读者群体中心理不健康的诸多原因
2013年4月,笔者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读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36.6%的调查对象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同时有2%左右的调查对象存在“自杀倾向”。就调查对象的现状看,高职生读者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是高职生读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
通过调查问卷,笔者发现高职生读者群体中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1.沉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高职生读者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时代受各种思潮诱惑影响,思想和行为容易出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容易出现偏颇,心理上也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不少高职生读者被网络的精彩深深吸引,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特别是不法网站推崇的“普世价值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对高职生读者影响较大,高职生读者中不少人的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混乱,这对当前高职生读者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养成无疑有很大的危害。
2.交际障碍形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键盘声声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真实刻画了部分高职生读者的现实的交际状况。现代高职生读者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有的同学在与人交往中随波逐流。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是导致高职生读者交际困难的主要原因,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高职生读者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从小独生子女而导致缺乏集体责任感与合作精神等。
3.高职新生的适应障碍
每年刚入学的高职生读者因为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出现“高职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高职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高职大学生活与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活相距甚远,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高职新生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不适应而产生困惑所造成心理失调。
4.学业压力与生活的压力
所学专业非所爱使高职生读者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正确,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应试压力等等。长期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高职生读者出现心理疾病。独立生活能力差、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5.情感困惑危机
高职生读者情感方面的问题是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要渊源。高职生读者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高职生读者心理变异、走向极端,甚至酿成悲剧的原因。
6.就业压力
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导致高职生读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对高年级高职生读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7.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成为诱发高职生读者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比如错误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等的消极影响、高消费攀比行为、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及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
三、儒学应用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以儒学经典提升高职生读者道德修养
将儒家经典文化作为提升高职生读者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力求使高职生读者对儒家思想的精华予以认同,从而运用儒家经典解决对应的道德修养方面的心理问题:基于高职生读者普遍存在的“嫉贤妒能”、“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不健康心理状态,我们可以用“中庸之道”来调理;用儒学“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道德智慧化解不愉快;利用儒学的“忠恕之道”教育高职生读者懂得人与人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关系是宽容、沟通和双赢;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促使高职生读者增强耐挫能力。儒家重视内省,见贤思齐,自我磨炼。儒家提出了“学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独”等观点。儒学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不断反省自我,在实践中纠错改过,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道德修养。
2.以儒家价值观塑造高职生读者人格魅力
儒家坚持的是性本善的人性观,追寻的是内心的自觉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遵循。这样儒家就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儒家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高职生读者人格至善至美;儒家追求求真务实,以“乐群贵和”作为处世之道;儒学崇尚实际,孔子主张“经世致用”,自己的行动态度要适度,避免极端言行。同时孔子说:“君子不器。”是说君子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或常境,都能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使身心不受到伤害[1]。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个人私利的正确态度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2]。中国儒家的思想人格是君子,即成为有知识、有才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3],这些思想传递着高职生读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能量,是高职生读者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3.以儒学之人生观升华高职生读者生命的境界
用“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当代高职生读者善待生命、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悦纳自己。儒家这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事关生命的重大课题,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高职生读者善待生命,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自杀和滥杀,提升生命的境界是大有裨益的。
4.以儒学修炼高职生读者平和的心态
儒学主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经典《大学》把“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思内省也”。儒学主张应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通过认识的转换和个体的积极修养来解决心理问题。
5.以儒学之智慧点化高职生读者人生的困惑
高职生读者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先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其次是高职生读者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高职生读者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在目前高职生读者里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高职生读者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忽视群体关系,缺乏感情依赖和理解,缺少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基于上述情况,我们经常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听到“郁闷”、“无聊”、“孤独”等词语。儒学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之信念。所谓“仁”即“爱人”,人要有“克己”和“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学强调“忠恕之道”,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劝诫人们奉行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4],营造出互相关心、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在对自我欲求的思考中,一定要重视对他人欲求的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还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四、儒学增强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实践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儒学增强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首先群策群力分析本校读者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读者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笔者发现: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高职生读者“知、情、意”不平衡,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意志力薄弱,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给予高职生读者的心理关照和疏导缺失,高职生读者心理发展尚未稳定,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引发高职生读者心理疾病甚至极端行为的产生。目前,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问题形形色色、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高职生读者群体中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深层原因而言,高职生读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90后”高职生读者基本上都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尤其是独生子女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低。这些单一的生活经历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往往是形成高职生读者人格不完整的因素之一。
其次,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笔者认为儒学应用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就像举世闻名的中药针对病人一样,要对症下药才能治标也治本,保证确实管用,渗投到高职生读者的心灵深处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需要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第一,我校图书馆面向全校读者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通过吸取儒学的精华来重塑高职生读者科学价值观,化解他们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与混乱,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解决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
第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儒学文化讲座。用儒学“安身立命、乐天知命”教育高职生读者珍爱生命;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激发高职生读者增强耐挫能力;用“修身之道”使高职生读者人格至善至美;用“忠恕之道”使高职生读者认识到通过宽容、沟通和双赢和谐人与人的关系;用“经世致用”教育高职生读者“乐群贵和、重义轻利”,塑造高职生读者理想人格;用“中庸之道”使高职生读者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
第三,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面对伴着网络长大的90后一代,研究如何跟随网络载体变化发展的步伐,并且利用好网络平台传递儒学的正能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时代责任。比如说网恋引发的系列心理疾病是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特别注重跟踪关心问题学生读者,加强对高职生读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高职生读者要谨慎对待网友、网恋。
第四,加大高品位、高质量文献的采购。我馆儒学文化和心里健康教育方面的纸质文献数百册,电子文献上千种,对于问题学生读者,实施特色服务,针对不同的需求,实行订单式购书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生读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充分挖掘儒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凝聚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能量,使其与“90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及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90后”高职生读者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90后”高职生读者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愿在儒学润泽下使得每个“90后”高职生读者都争做“最美的人”,铸就天人合一的“中国梦”,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周执前,姜巧玲.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5-77.
[2]宋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357-359.
[3]董云波,陈中永.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22-28.
[4]潘明军,李玉辉.中国儒道文化中的心疗思路与认知治疗[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5):91-93.
作者简介:徐国良(1961—),男,硕士,教授,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已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1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