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史中优先顺序的选择

2013-04-29万嘉玲郭晓雪

商·财会 2013年6期

万嘉玲 郭晓雪

作者简介:万嘉玲,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郭晓雪,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摘要:发展中国家生产落后,供给不足,市场容量狭小,而资源,特别是资本又十分稀缺,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做到百废俱兴。因此,经济增长从何着手,各个部门如何协调 ,投资如何布局,都存在着权衡取舍,先后顺序的问题,本文便针对经济发展中关于就业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优先选择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就业最大化;收入最大化;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收入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都是经济发展谋求达到的目标,可是在规律上偏又是对立与统一的,如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而选择哪一个目标为第一目标,也将带来不同的结果。一方面要实现收入最大化就是提高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主要依赖于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目的就是节约劳动,所以实现了收入最大化就意味着较多的劳动力闲置,新技术的引进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另一方面就业最大化,是要大量的运用劳动力去完成一项工作,人力投入大而产品少,生产力低下,也不利于发展。如何把有限的资源与节约资本而密集劳动的低生产率技术相结合,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必须做出选择的。

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行业、部门。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逐步由主导地位阶段向非主导地位阶段过渡。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中国台湾省持续了40年。只有认识到中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劳动力呈典型的“无限供给”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潜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才能看到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要持续较长的时期。最根本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而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稀缺,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不仅不能产生效益,相反却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这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国际经验表明,凡是人口众多、土地和资本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都要经历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演进的过程。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都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和崛起的。我们应当借鉴周边国家的成功经验,立足于“劳动力成本低”这一基本国情和比较优势,来吸收资本、引进技术、换取其他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

收入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两种种矛盾的两难情况在农业中不像在工业中那样明显。相对工业来说,农业发展需要劳动较多需要资本较少;而在工业中,较为资本密集的技术,比起较为劳动密集的技术,一般有较高的生产率。

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在增加收入和增加就业两个目标上趋于极端,收入水平必须逐步提高,就业水平也必须逐步上升,因此,就这些国家而言,不存在收入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两大原则的对立。关于我国就业与收入的一些思考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差距扩大,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即改革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虽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但是,这时的收入差距扩大更多地是对传统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矫正,即使那些在收入分配中处于低端的人群,也因得益于就业机会的增加,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由于出现了严重的下岗、失业现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处于低端的群体收入增长停滞,严重的还在恶化。而随着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实施,大多数失业、下岗职工获得了再就业,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收入分配的效果受到政策和制度安排的直接影响。因此,通过最大化就业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从而保持和增进社会和谐,不仅是一种境界,更需要靠制度规则和社会理念加以保障。通过结合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选择优先发展产业的情况,本文探讨了在经济发展史中关于就业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优先选择问题,从而得到以下结论:

1、收入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都是经济发展谋求达到的目标。两者存在一定矛盾,选择哪个优先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2、实现收入最大化就需要提高劳动力,依赖新技术,就会节约劳动力,进而无法实现就业最大化的目标;而要实现就业最大化就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引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发展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个问题。

高彦彦,郑江淮,and 孙军. "从城市偏向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政治经济逻辑." 当代经济科学 32.5 (2010): 23-31.

3、通过创造有利于就业的经济政策环境和鼓励就业和创业的社会氛围,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收入分配的效果受到政策和制度安排的直接影响。(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彦彦,郑江淮,孙军.从城市偏向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政治经济 [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5):23-31.

[2]徐朝阳,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10(003):94-108.

[3]史晋川,黄良浩.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 方式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05.

[4]史晋川.论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J].浙江社会科学,2010,4.

[5]孙晓华,柴玲玲.相关多样性,无关多样性与地区经济发展——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6):5-17.

[6]王义娜,滕向丽.经济增长优先与就业增长优先的辩证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