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结合在高校中的发展探析

2013-04-29黄勇

搏击·体育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员体育

黄勇

摘要: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致力于体教结合的研究,我国目前体教结合存在滞后现象,出现体校学校并存,造成了人才大量流失。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法对高校体教结合优先发展必要性加以探讨和阐述,试图为体教结合实施的阶段性选择和更好的进行体教结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体教结合高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61--03

1 前言

我国探索体教结合的道路已有20余年,但在专业化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仍然是从专业队出来的运动员,与此同时,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学训矛盾也并未消除。体教结合的道路仍处于概念化的探索阶段,同时专业体校的存在也导致各个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消极贯彻体教结合这一政策,导致体教结合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在这一背景下,文章通過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在校园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对中美体教结合加以比较分析,结合国情校情对高校开展体教结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策略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2 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的进程

在体教结合的不断探索下,我国学者现阶段对体教结合的模式研究主要以一条龙模式、校体联合模式、训练中心模式、社会化模式为主。而他们在对比研究的過程中对国外该模式的引用较为直接,对国内高校教育体制的考虑有待提高,对专业队的存在问题上仍有所保留。本文结合国内教育行政体制,以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以“统筹兼顾、主次分明、相互支持、有效兼并”为原则,进一步对高校发展体教结合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3 中美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与分析

3.1美国体教结合的运行机制

美国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主动吸收为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最多可能接受到50多所高校的招募,他们的体育系统大体上就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学校体育多样化发展为分支。以NCAA规定为例,在文化学习上中学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各科平均成绩达到c并在SAT中获得700分,才有资格进入高校运动队。在运动时间上中学生每天下午参加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活动至多为4个小时,每周下午的运动时间要超過20个小时,并且每周还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不参与任何赛事。在赛事安排上NCAA也会根据各高校的竞争力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提供全额高校体育奖学金的队伍;第二等级是提供高校全额奖学金但是运动员水平是中级的;第三等级则是没有体育奖学金,竞技能力较弱的队伍。在这3个等级中他们分层比赛共同对NBA负责,也是对NBA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强的制度基础。除此之外,美国的各大高校也为了防止运动项目的单一性,规定每所学校都要开设几种不同的运动项目。

3.2中国体教结合制度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的招生要遵照国家教育机关的相关规定,高校的自主权较小,有的实行地方保护政策导致高校很难招到优秀的运动人才。国家教委对荣获不同级别赛事的运动员的入学条件进行放宽,如降低不同的文化分数线甚至直接特招进校等。现在有的省也确定了一些升级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高校,但入学条件比国家教委还要宽松,此举对一些高校来说增添了不少竞技能力,但事实上由于弄虚作假之类的不良现象的发生其科学性还有待考证。在训练安排上据调查我国30多所高校中平均每周训练4.4次,每次平均时间为2个小时。有的学校训练时间虽多但是出功不出力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体教结合在中国实施的现状仍然处于形式化,高校为了自己的声誉吸收优秀的运动员为其比赛赢得成绩和荣誉,而运动员为了自己能够得到该校的学位,双方便形成了长期的互补合作的关系。在资源配置上由于教育领域的经济追求现象不断加深,大多高校难以在培养有价值运动员方面获取利益,所以导致很多体育学院的场馆对外进行出租或者变相的合作经营体育健身场馆来获取利益。如此以往,高校体育资源的内部利用少之又少,高校队员的竞技能力得不到长足的挖掘,文化水平低下这样恶性循环无疑使中国体育雪上加霜。

3.3中关体教结合的对比分析

美国的体教结合是目前世界上开展较为完善的一个国家,它们国家内部机制的分权与制衡,使得高校民主化和行政化程度相对合理,现在我国的体教结合形式并非像美国一样贯穿在学校体育进程之中,我国的体教结合仍然有两条行政主线来共同控制,缺乏一个监督机构的制约而多了一个行政机构的分权。对比之后发现美国现在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重武轻文”的现象,因为体育为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美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高校的奖学金名额进行了限制,主要对毕业率和学业成长率不過关的学校给予禁赛和削减奖学金名额。而目前我国在体教分离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下管理阶层没有得到高度统一,导致我们无计可施,因为高校和运动队各自为政的局面一直存在。我国的教育行政化程度相对较高,我们的学校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按照韦伯的理想官僚体系来运作,即按照“校长一主任一年级一组长一教师一学生”的等级顺序来管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层制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是把权力授予某个人,而是授予某个具体的职务,这种模式虽然具有简单化、易操作的优点,但是它消解了人的灵活性和主体性,使人的作用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所以我国体教结合的失败也就是在于教育的顶端阶层未能真正的把握其内涵,从而影响基础教育的实行。我国高校和美国的入学机制相比也较为落后,我国的普通专业严进宽出已经存在弊端,而现在体育专业的很多高水平运动员宽进宽出更是倒退,所以直接影响了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和就业。因此,体教结合在我国要想能够顺利的执行,必须在当前的行政机制下做出适当的调整,把握学校教育这根主线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建立高效的高校运动队培养程序。

4 体教结合在高校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4.1高校行政地位

高校在我国处于学校教育中的顶端位置,这样的高等教育场所同时也是指挥高考的风向标,在这样的一个行政社会,只有按照韦伯的理想官僚体系来运作才可能使理论变为现实,而非从底层向高层逆向执行。当今社会高考指挥棒一直是影响中小学学校教育的主要因素,只有改变高校选拔制度才能影响高考制度最终达到以点带线的连锁反应。我国高校领导在行政体系中都有官衔,高校政教结合现象成为主流,所以高校在教育行政体制上理应是各项改革的先行者。

4.2高校的社会地位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终点,它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它在社会中的人脉和声誉都是处于学校教育的顶峰阶段,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优势集结体教结合所需要的社会援助。此外高校也是社会教育模式下的终点,我国在教育制度上是模式推动观念和教育,高校模式地位较高更能直接的推动大众观念的改变,最终影响到各个层次体教结合的教育。

4.3高校训练、科研条件优势

体教结合首先在高校作为试点,因为高校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从事一些科学研究,综合大学还拥有各学科的专家,同时高校还建有科研仪器设备先进齐全的各种专业试验室,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科研水平,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利用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体育服务,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在训练方面高校的体育设施相对较为齐全,无论从器材场地补充发面还是教练员的增添方面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实施难度大大降低,训练效果也要更加明显,当前体教分离的现状也更容易過渡。

4.4人口因素的制约

当前国内体校面临的问题就是生源数量的逐渐下降,因为在计划生育的限制下独生子女率稳步上升,选择竞技体育的道路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慎思。面对竞技体育就业的困难性和家庭子女地位的不断上升,导致很多家长不愿选择进入体校,引发后备人才短缺。而体教结合能够克服体校生源不足这一缺点,高校人才众多取材面广,不仅可以依靠专业队伍,还可以挖掘其他系科体育顶尖人才。体教结合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补充了科学文化知识,为了以后的就业增添了几分选择,对国内体育观念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建议

5.1项目相对多元化,地域化,特色化

高校的实施体教结合之前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优势性项目。例如南北分别开展水上和冰上项目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同时学校开展的项目避免過于单一根据调查的选择体育感染效度较高的项目,走出国家向高校培养体育人才而非高校向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怪圈,力求使各个学校有其专长,重点突击,形成强项。在统一学习的条件下使运动训练得到科学的突破。

5.2优化资金来源途径

目前高水平运动队靠学校的财政拨款很难维持以及学校的训练经费缺口很大,导致对运动队的建立失去了信心所以建立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基金,形成财政专项+学校投入+社会融资+奖励(体育局投入)的多元经费渠道,打造以学校为主体由政府、社会、体育部门全方位支持的符合体教结合与举国体制内涵建设的发展模式。

5.3录用制度的转变

校方对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没有特招,不设特招班,也不颁发含水分的文凭。美国NCCA是较好的参考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参与学校,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培养和参赛。如果学生在训练和比赛的過程中表现出较好的竞技能力,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继续在高校接受教育还是进入更高水平的省队或者国家队接受训练亦或是两者兼具,但是学校教育的规格和培养标准不能因为学生的体育特长而降低。

5.4合理分配领导阶层的权力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和体育部门存在着一定的职能混乱问题,所以体教结合就牵扯到领导层权利的分配问题。如图1所示:

两个部门在内由大院领导统一安排,体育学院采取分权政策,教学领导和训练领导共同对队员负责,保证正常训练的同时兼顾学校文化课程的学习。系统化的从领导层做起,促进“教体联合体”进一步发展,把两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组合起来。

5.5建立区域高校体育资源联合体

建立区域高校体育资源联合体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率,加强和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由于高校具有很多科研能力强的教授、相对较多的训练场地、科学实验较为充足的实验室等,利用教学合作模式通過教学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项目和体育品牌,建立特色项目的体育队伍,开展高水平体育队伍的比赛与训练,为国际的各类体育竞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扩大学校自己的品牌效应,进而带动整个区域高校的运动氛围。此外也可以通過科研协作模式加强科研工作的整合,在最大程度上做到科研效率和创新。针对未能进一步在竞技体育有所发挥的运动员可以选择继续在文化学习上深造或者实习,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6 结论

体教结合在高校优先发展是必要的,它需要科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支撑,建立和完善各环节的激励、竞争机制,借鉴国外体教结合的实例,根据我国的国情加以结合,对高校优先发展体教结合的相对优势进行挖掘,这样才能使体教结合在高校多结构、多因素、多目标的运转,最终达到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目标,使体教结合在高校实行的计划逐渐变成非形式的具体行动。此外,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机制,建立合理的教学科研合作机制也是体教结合的重要前提。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员体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