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培训策略研究
2013-04-29王宏霞廖慧萍陆元兆王艳琼
王宏霞 廖慧萍 陆元兆 王艳琼
摘要:“中西部农村初中体育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实施,旨在为中西部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综合研究方法,对广西省“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培训策略进行研究,为中西部农村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更好实施提供科技支持。
关键词:广西省 “国培计划” 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19—03
1
项目团队专业化
1.1加强培训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培训层次
加强培训团队的专业培训,着力提升培训层次。首先,建立合理的培训项目团队结构;其次,加强培训团队的能力提升,通过选派人员到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参加“国培计划(2012)”——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班(高校教师)培训项目。
学习和了解国内外体育教师培训者培训的趋势动态,掌握体育学科前沿知识、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行动,拓宽了培训领域的新视野;并从多方面借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成功模式与先进经验,提高整個团队项目实施能力和管理水平。
1.2制定科学、实用的培训学员手册
进一步优化学员手册的内容,增加研修记录内容,包括课程内容、交流内容、反思与梳理、及对每门课程的评价,学员可对每一天,每一节课的课程、活动都有详尽的、规范的记录,使培训手册更加科学、实用,并对学员起到引导、督促学习的功效。
1.3管理团队的模式化管理
由参加培训的学员、授课教师及学员领导小组组成的对“国培计划”工作执行小组的教务组、管理组、科研组、简报编辑组、后勤组、摄影组工作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反馈机制,使培训团队的管理模式化(见图1)。为整個管理团队的项目组织实施能力的不断提高及逐步专业化提供可能和保障,切实为培训增效,切实为培训工作保驾护航。
2
课程设置科学化、系统化
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关系到培训成效的核心要素,只有在开放与动态中打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系统化培训课程才能使学员受益,才能为培训增效。
2.1基于培训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设置不能脱离培训需求分析。社会需求、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学员個体需求等方面的培训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基于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培训课程有效的回应教师的需求,增加培训课程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提高培训效果,实现预期的培训目标。
本次培训中有69.2%的学员在需求分析中希望学习地区特色项目:如气排球、开发的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培训中设置了气排球与民族体育类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两门课程,有效回应了教师对体育技能类课程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气排球实践课满意率100%,民族体育类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实践课满意率达95.8%。
2.2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国培计划”培训课程结构也即“国培计划”培训课程内部各要素的配合与组织方式,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就是为了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培训课程功能得以发挥的内部机制,以有效实现培训课程的目标期望。
将拓展课程置于培训的最前期或第一节课。
拓展项目的功能能够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拓展训练形式独特、效果良好,它利用户外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使学员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挖掘潜能、完善心理、熔炼团队的目的。由于参训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互相之间感到陌生,陌生是人际心理距离,人与人越陌生,人际心理距离就越大。
有了心理距离,彼此之间沟通将变得困难,因此骨干教师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务,就是让相互之间从很陌生的学员变为互相合作、互相信任的培训伙伴,甚至是以后一生的朋友,并为以后培训生活的进行及组织管理奠定基础。
同时,拓展项目本身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已经逐步被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
2.3课程评价量化、具体化
课程评价具有鉴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和管理功能等。课程评价从整体的模糊的到具体的、精细的评价,课程评价具体到对每门课程,每位教师的评价。对每门课程的评价一目了然,(见表1、表2)这为课程调整、优化提供最直接、最精确的依据。对于那些评价好的、教学效果显著的课程逐步打造成为培训精品课程。对于评价不好的课程,进行调整、改进、提高等方式以适应国培计划的高品质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在开放与动态中打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科学系统的培训课程结构体系。
3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由专业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共同组成的管理小组,全面、全程、全方位地负责学员的学习与生活安排,充分体现培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常规教学管理严谨有序,坚持每天考勤制度,认真收集学员每天的学习、管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不断调整和改进管理方法。通过班级管理形式提升培训执行效果。组成临时班级管理团队,真正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学管理,而且有利于生活及各個方面的信息传达和问题解决。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加强培训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培训层次;制定科学、实用的培训学员手册。
(2)管理团队的模式化管理等对于提高整個培训团队的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培训需求分析,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培训课程评价量化、具体化是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系统化的保证。
4.2建议
(1)搭建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培训教师、培训的组织者、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多渠道、多方式的沟通交流平台,使培训效能得到有效延伸。
(2)加强对培训师资的管理。在培训前培训教师沟通联系,明确培训的背景和任务,避免培训教学与需求脱节;培训中,对培训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培训后及时将课程效果及改进因素反馈给培训教师,为培训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基础。
(3)搭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即便都是中学骨干教师,但每個人的知识储备、兴趣、特长以及教学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培训中开设部分选修课程,以满足学员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同时选修课程也是构建教师总体知识结构,形成自己专业特长和特色的关键。
(4)对部分民族传统项目进行筛选与整理,并在培训课程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