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
2013-04-29陈志军
陈志军
【美味品尝】
前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我的心就像是一条垂吊着重物的绷紧的线绳,我不喜欢这种感觉。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黝黯的天际透露出粉彩般的朝霞,淡紫色的光束就像是人的手指从云端里伸出来。我抖擞起精神,全神贯注地凝视着这些出现在天空中的“手指”逐渐地消逝了,最后被东升的旭日完全吞噬(shì)。
然后,精彩的时刻到来了。
橙红色的光晕浮现在空中,颜色深而强烈,就连我的心也几乎要被这道猛烈的光穿透击碎。渐渐的,我看得越来越清楚,但是因为实在太热也太刺眼,所以只能注视光晕的边缘。即使在我移开目光,将视线转到四周的暗淡中时,这鲜明的色彩依然清晰(xī)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并在我的血液里澎湃翻涌。它已经被我吸收了。
此时,邻居们也纷纷醒来。不远处响起了一阵电话铃声,可能就是派蒂姨妈的电话。两辆小卡车从松林中蹿出,朝着贾柏太太慢跑的方向行进。一只狗汪汪地叫着。隔壁的毕多太太放出她养的猫,后门生锈的弹簧先是发出嘎嘎的声响,随即被重重地关上。我听见一个闹钟在放声大叫,另一个旧式的挂钟也不甘示弱,当当地回应着。
前门又倏地被打开了。“薇拉,你在那里干什么?”
看日出啊,我心里这么想。
只不过是爬到屋顶上看日出,这是我所能做的解释。
“我知道小妹也和你在一块儿。”听派蒂姨妈的口气,仿佛我有一个天大的秘密。小妹是在这里没错,因为她是我的小跟班,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
“薇拉,你是不是在故意装聋作哑,根本没把我的话听进去?”
没有人敢对派蒂姨妈装聋作哑或视而不见,这才是一件真正麻烦的事。她的声音实在太特别了,你根本不可能忽略她的存在。
我脱掉凉鞋,让脚贴在屋瓦上,这样一来,才不至于一下子滑下去。小妹也光着两只脚丫子。我缓缓地往前移动,感觉屋顶好像被洒满了粗盐,有许多粗糙的颗粒一直在摩挲着我的短裤和皮肤。我通常不喜欢太靠近屋顶的边缘,因为我知道自己将会看到些什么,然而现在,我却正在这么做。
【精彩菜单】
薇拉的妈妈独立照顾3个小孩儿,自从薇拉最小的妹妹夭折之后,全家就陷入了悲痛之中,小妹从此不再开口说话。热心的派蒂姨妈把薇拉和小妹接去自己家住一段时间,希望给薇拉的妈妈一个振作的机会,但专断的姨妈逼得薇拉和小妹爬上屋顶,等待日出。不过最终,姨妈也在屋顶理出了头绪,与薇拉的妈妈、小妹一起度过这段伤痛期,重新出发。《屋顶上的小孩》一书让我们感悟到伤痛是需要时间来冲淡的,也许试着推开那扇封闭的窗,就能让屋顶的阳光照亮心灵。本书曾荣获2000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名厨画板】
奥黛莉·克伦毕斯,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州——伊利诺州,因此本书中弥漫着浓厚的南方气息。在她比书中的女主角薇拉稍小的时候,有一位姨妈失去了自己的小孩儿,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邻居一个小孩儿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感染细菌性疾病致死,正是这些记忆碰撞出这部作品的灵感火花,然而,真正影响她写这本书的,还是她在童年时期与家族长辈的相处经验。
【营养配方】
写景就是描写景物。除了整篇专门写景物的,还有以片段的形式出现在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中,这些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或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显示中心的作用。
上文中的景物描写属于第二种作用,记录了“我”——薇拉坐在屋顶上,看到的日出景象,以及听到邻居们纷纷醒来的声音。细细品味,有两点诀窍值得我们学习。
一、动态呈现:形、色、声俱全
动静结合,能将景物描绘得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上文中,却不可能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我”是坐在屋顶上的,所处的角度比较单一,不可能移步换景。怎么办呢?作者巧妙地用景物的动态呈现弥补了视角方面的不足。
如写日出的景象,作者绘形、绘色,使人仿佛看得见日出。云端里的“手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手指”从伸出来到逐渐消逝,强调了形状的变化。而对于天空和云彩,作者则着重描绘其颜色的变化,黝黯、粉彩般、淡紫色、橙红色、暗淡……丰富而准确。对于邻居们纷纷醒来的情景,作者全部用声音来表现,确实别出心裁。7种事物一一罗列,丝毫没有重复的感觉,特别是闹钟和挂钟的“较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有趣。
二、融情于景:符合整个故事基调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这本书和我们平常读到的小说不同,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伤感的,还有藏在内心深处的痛楚。
在薇拉最小的妹妹病死后的第二天清晨,妈妈发现了日出的美,“就像天堂的大门打开来了”。从那一刻起,这幅伴随着死者而来的优美却痛苦的画面就强加在她身上了。她无法将内心的痛苦和期望与人分享,唯有如此封闭自己。薇拉和妹妹之所以爬上屋顶,从鲜亮的日出时分,到炙热的正午,甚至暗淡的黄昏,更多的是为了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