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美海草房

2013-04-29刘志刚

中华手工 2013年6期
关键词:草房荣成海苔

刘志刚

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三面环海。绵延了500公里的海岸线上,坐落着一片神奇的渔家院子。松软的海草为顶,坚硬的厚石砌墙,古朴的木头凿窗,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渔民们给它起了个童话般的名字——海草房。

远古走来美丽身影

从烟台驱车向东行驶180公里,来到滨海小城荣成宁津。50多个村庄,存留着最古老的原生态民居之一的海草房,单幢、四合院、群厢式多合院等共计万余间。2006年,山东省政府将海草房苫(shàn)盖技术,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沿海岸线行走,苍穹下海草层叠向上,如平浪舒缓地铺在尖尖的屋顶,浅褐色中透着灰白,古朴中透着深沉。走进村落,伸手抚摸由大块料石或小块乱石或青砖混合砌垒的墙体,触手所及是一份坚实而稳重的力量。轻叩斑驳的门环,推开至少百年以上的老式大门,两面厢房及正间的老木棱窗依然存在……就像久藏的书卷,向你诉说着西风冷月、春夏秋冬的故事。

相传,海草房民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秦汉至今竟有千年。据村里的老人讲,此地处沿海,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寒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先民建房时主要考虑冬天保暖,夏日避雨防晒。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被潮水推上岸的大堆海草。海草晒干后又轻又软,手扯不断,抱在怀里暖烘烘的。于是,先辈就地取材,海边捞海草、山上凿石垒墙、就近伐树做门窗、烧石灰钩缝,建成了稀世民居海草房。

屋顶用海草代替了砖瓦,是海草房最大的特色。海草房所使用的并非一般海草,而是精选的一种大型野生藻类,被称为海苔。因其形状像细长的海带,渔民们又叫它“海带草”。海草是否结实耐用,也取决于海水盐度。胶东半岛临黄海、渤海,海水含盐比例为17%~20%,这种海水环境下生长的海苔富含碘盐,还含有大量的胶质。建筑房顶时,用黄泥参合上秫秸或麦秸,扎成芭子铺底,用海苔“苫”在顶部,之后一层麦秸压底,一层海草铺面,层叠而上。特有的粘性使海苔之间根根紧靠,将房顶粘成了一个严密结实的整体,这也是海草房百年不腐的奥秘所在。

海草房通常屋顶陡峭,侧面看呈三角形,堆尖如垛。冬日冰雪融化,雪水顺着三角形屋顶流去,减轻积雪对房子的压力;夏天雨水也从这个垒垛上迅速流走,不会漏入屋内。为防止大风将房顶上的海草刮跑,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做坠垂脚。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对海草房进行赞美。著名画家吴冠中为海草房写生后,留下了精彩的描述:“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大概是防风吧,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

建造童话的末代苫匠

说起海草房,就不能不提“苫匠”。“苫匠”是铺建海草房特有的工种,也叫“苫房师”。苫匠从小就要跟着师傅学手艺,十年以上才能独当一面。在荣成一个叫做马家寨的村落里,我们找到了正在苫盖海草房顶的苫匠王秉传。

王秉传老人如今已近80岁了,却与其他苫匠一样,爬上陡峭的三角形屋顶上铺苫着海草和麦秸。从底部开始,一层海草下面先铺一层麦秸,如此往复铺苫到顶,需要18~25层海草,殷实人家甚至要苫30多层。不平整处,要用拍板上的排钉齿刮去多余的乱草。屋顶苫完后,要用石灰、黄泥调成的稀浆抹平,俗称“压房脊”。压脊完工后,成型的屋顶就像一艘披着毛绒绒外衣的锦绣航船。如果房主讲究,顶部压脊还要加厚。而且房顶两端苫得要更高,流出尖翘,愈加美观。再压一行瓦镶边,既防台风掀顶,又增添装饰作用。

十几岁就拜师学苫盖技术,不想一干就是一辈子。就像家中的海草房一样,王秉传老人饱经风霜,却在风雨中历练出特有的坚毅。说起苫房的技艺,老人颇为自豪:“别说苫房,就是选料这一关就有许多学问呢。” 老人眼力“毒辣”,凭着丰富的经验,不用称量,就可以判断出海草的用量。

昔日的海草,都是从海边捡拾回来的。枯掉的海草脱离了根,被海浪一点点推上岸,退潮后,海滩就留下蜿蜒的“海草线”。将海草收集起来,铺开晒数日,由深褐色晒到发白、发灰,晒干后平整的海草成为苫房的备料。熟练的小工们用特有的方式把这些海草捋顺,俗称“挲海草”,不一会儿形如蒲团状的海草捆扎成型,如同片片草把,用现代语言表述为“海草型材”。经过喷洒水后便可投放使用。

苫房用的海苔草也要分品级,土语中一般品质的叫“大叶子苔儿”,好点儿的叫“二叶子苔儿”,最好的叫“丝海苔儿”。有时一种备料不足,可以混搭苫盖。可惜如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水中海草寥寥无几,谈不上用新海草苫房。能用的,是拆掉的屋顶,扒下来处理后继续使用的海草。

海草房苫顶过程对技艺要求很高,在陡峭的房顶上铺苫海草,没有更多的保护措施,靠的仅是简陋的工具。苫匠们摔伤的事时有发生,王师傅讲,自己曾经从房上摔下来过,幸亏下边有草,才没受多大伤。正因为危险性很大,他们的收入略高于其他工种。为了一家生计,庄稼汉出身的苫房师们,在农忙之余,四处为人铺苫房屋,也使得这项特殊技艺传承下来。

但是谈及未来,老苫匠的神色顿时黯淡了许多。苫盖海草房早已今非昔比。比如荣成港西镇的巍巍村,曾在历史上孕育出了几百位苫房高手,如今能掌握整套技艺作业的总共就剩三五个人了。现在,新的海草房是没有人盖了,主要以修缮房顶或用旧草换顶铺苫为主了。也许很快,苫盖房顶的人也没有了。

今日不与往时同

古朴唯美的造型,厚朴豪放的人群,还有抹不去的大海情结与遐思,海草房是渔家生活的缩影,给我们留下了研究胶东沿海民生、民居的重要文化遗产。哪怕灰白的屋顶上已经结满斑驳的苔藓,那碎石或整块花岗岩砌成的墙体,那屋顶上永不腐烂的海草,依然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百年前。

一位老船长曾说,渔家汉子在海上漂泊时,心中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幢漂亮的海草房。时过境迁,这些曾寄托渔家人梦想的老房子,却被浮华的时代抛弃了。大规模海上养殖业的兴起,改变了海中植被生態状况,用于苫盖海草房的“海苔”等藻类植物逐渐消失。加上生活理念转变,新兴建材兴起,以及苫盖手艺人大量流失等,目前,全国也只有荣成沿海还密集存有海草房为主的村落,人们无不遗憾地称其为“最后的海草房”。

虽然,在某些地方海草房以某种方式“复活”着,比如公园凉亭的海草顶,比如城市中各色各样所谓“海草房”主题酒店。但是比起那些出自苫房师之手,原汁原味的海草房,这些仿制品终究“只具其形,不具其神”。

海草房一旦离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样式的消失。船型的屋顶造型,苫海草的门楼,披挂的渔网,造型各异的拴马桩,不同风格的字画照壁,渔家号子的铿锵,赶小海的工具,小巷中晾晒的长海带、虾酱、鱼锅饼子的海味……跟随海草房远去的,还有太多太多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

翻阅大江南北百万册民居图书,唯独找不到关于胶东海草房的详细资料。海草房,这种承载了悠久渔捕文化、建筑特色鲜明的民间建筑,在中国民居大家庭中竟然没有一席之地,莫名的伤感萦绕心头……

猜你喜欢

草房荣成海苔
蛰伏
蛰伏
海草房的视觉意象及其文创设计的构想
《兰台见证:荣成70年大事记》出版发行
荣成“天鹅湖”
一定要加入四万十川的海苔
陪伴成长,一路花开
——记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创立人杨雪梅
常吃海苔有『碘』问题
独具魅力的民居——威海海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