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一乐章

2013-04-29呼婷婷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呼婷婷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一乐章的历史地位和创作背景,分析其曲式结构,对弹奏要点进行简要的说明,希望更好地为演奏贝多芬钢琴作品服务。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弹奏要点

一、背景分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被尊称为 “乐圣”。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他一生创作的全过程,对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抗争,对生活和人与自然的热爱,构成了这些奏鸣曲的主题。贝多芬的作品被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是在1803年以前,即古典主义时期。那时贝多芬的每一首奏鸣曲根据他的自我创作意识,为听者揭示了他个人情感世界:或英雄性的、或欢乐性的、或悲壮性的。

贝多芬创作中期是在1803年到1815年,即创新时期,贝多芬在创作上已日趋成熟,古典乐曲中的严谨与和谐,已经被贝多芬不可抑制的感情所突破,旋律充满了激情,和声色彩变化多端。

晚期是在1815年到1827年,也叫精神升华为理性时期。此时的贝多芬由于受社会、艺术、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处在深深的痛苦中,很少写作,他将五首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完全自由化,复调的写法用得又多又复杂,其音乐思想已经不像初期时那样天真单纯,完全带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和高深的哲学思想。。

作品Op.2创作于贝多芬早期被称作模仿和吸收的时期,是贝多芬初到维也纳时,为了向贵族显示他的才能而创作的早期作品。完成于1795年,到1796年出版。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之路由此拉开序幕。作品op.2 no.3,是op.2中规模最大、技巧最华丽的作品,贝多芬在该作品中既表现了莫扎特的室内乐乐队风格,又表现了海顿式的独奏风格,体现出具有朝气蓬勃、刚毅的、严峻的,几乎没有温柔抒情成分的性格,整首作品充满了愉快的欢乐之感。

二、曲式结构的分析

Op.2 no.3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C大调,内容多姿多彩,技术高超,在风格创作上完全符合贝多芬早期作品风格。

呈示部由主部主题和连接部分、两个副部主题、结束部组成。其中主部主题是1到13小节,是作曲家极富个性、刚毅的主题。第一句1~4小节,第二句5~-8小节对比进入,在第八小节第二拍结束于主和弦,是不完满终止。第三句9~13小节,是对主部主题的补充。它将第二乐句旋律由原来的高声部移低八度转交给低声部变奏重复,并在13小节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13~26小节运用了阿尔贝蒂伴奏音型,是由十六分音符短琶音和分解八度组成的经过句“急速的奔跑”而进入连接部,连接部分采用的是海顿式的独奏风格。

第一副部主题是27~38小节,是表现温暖抒情的语言化音乐形象,采用的是海顿式的独奏风格。主部的调性是C大调,而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是g小调,在调性布局中这种用g小调代替正常的G大调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又由于它离开了本应该出现的G大调,所以第一副部主题还不是真正的副部主题。

39~46小节为连接部分,采用的是室内乐乐队音响效果,音乐在a小调上使用十六分音符刚强有力的进行,他们和sf强烈力度演奏的和弦交替着。

第二副部主题的结构为开放的乐段,在54小节构成完全终止,在61小节构成变半终止,61~77小节是变格半终止的补充。77~91是呈示部的结束部,85~90小节为结束部的第二部分,是为回头反复的准备部分,用完全终止结束。呈示部中采用了莫扎特的室内乐乐队风格与海顿式的独奏风格的交替,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协奏风格。

再现部为140~218小节,类似呈示部。主部主题的曲式结构发生了变化,前八小节(148~151)没有变化,但是148~151小节的补充部分不再使用主动机,而是使用了第二动机进行转调处理,在低音声部使用第二动机,高音声部是切分的对位旋律。由于作曲家使用莫扎特的室内乐乐队风格与海顿式的独奏风格的协奏处理,219~233小节穿插了以钢琴协奏曲华彩部类型的华彩部,而自由的华彩装饰也出现壮大的尾声表现了宏伟壮丽的气势。华彩段结束后恢复了严格的节奏,它导致了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最后以“ff”的力度结束了这一乐章。

三、弹奏要点提示

在op.2 no.3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出现了连贯的双音弹奏,要把这个看似简单的双音弹得轻巧自然是一件很难的事,简化是绝不允许的。必须要完成的很轻松,不能有丝毫的滞重感。指法的选择很关键,虽然这种选择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过自己的演奏实践发现,用13和24指的组合分别弹奏第一个连线里的两个双音很难取得平衡,所以选用2,3指组合弹奏B,D音,用1,4指的组合弹奏C,E音,再用2,5指的组合弹奏最后一拍的头一个双音。这样,难点实际就上演变为二指的快速移位,而二指或三指显然要比其他手指更方便。

在呈示部的连接部,贝多芬采用了莫扎特的室内乐乐队风格,用分解八度展现了明朗的号角的音乐效果。分解八度在贝多芬的钢琴作品里经常出现,但不用踏板而完美弹奏出它的辉煌效果其实很不容易。主要的困难在于每个八度的下方音都要被加强,因为这些音形成了一条旋律线,由于加强的音都在强音上,左右手弹在琴键上的是不同的手指,所以左手的五指和右手的大指必须尽可能地保持相同的力度。

绝大多数人认为,op.2 no.3第一乐章最难弹奏的是展开部中展开中心一段分解琶音,难在于这个段落要求整个演奏既要一气呵成,又不能使得节拍重音显得很突兀,从而使演奏效果变得生硬。并且,这个段落很长,且力度始终保持在ff上,这就对演奏者的技巧,主要是手掌跨度和手腕快速移动中的灵活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弹奏op.2 no.3第一乐章离不开力度的控制。贝多芬在力度的运用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篇幅较大,强弱反差较大,还经常使用强音sf,以产生极端化的对比效果。力度的反差和对比在op.2 no.3第一乐章中到处可见,最明显的就是乐章开始处是p,结束处是ff。这些强弱标记要做到什么程度,是每个演奏者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他们不是简单的记号,后面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因而在演奏这首奏鸣曲时,必须对力度记号和表情术语进行很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8):452~484.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52~66.

[3]周晟.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op.2 no.3的演奏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09(5).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米亚斯科夫斯基钢琴奏鸣曲的半音化思维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