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2013-04-29方国
方国
【摘要】中国画的传承与时代创新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不断深入人心,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我们做好中国画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传统传承与时代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基层群众文化;传承;创新
一、什么是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由群众自发的消遣娱乐文化,是一种智慧的凝聚与结晶。基层群众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并且对提高群众政治觉悟也有着极为积极地作用。目前我国在不断加快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基层群众的人口素质。利用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使我国基层群众对我国的国情、文化及发展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的意义
1、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不断深入人心,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将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好。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群众素质的提高,通过大力开展基层群众的文化工作建设,使得基层群众认识和接触更多的人文思想,更有力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将国民的智慧开发和凝聚起来,用科技武装群众,引领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必须从基层开始做好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家园、普及科学知识、传承中华文明。
2、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基层文化建设在很多乡镇或城市出现滞后现象,很难同快速发展的经济相匹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人文生活匮乏,没有健康的、科学的文化生活相扶持,致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现象。
很多地方都缺少组织文化活动的经费,致使很多文化建设开展不起来,从事文化工作宣传的人员待遇不高,造成了很多人才的流失,没有系统的管理体制,致使很多的文化宣传站空壳一个,无法真正将文化建设落实到位。
三、中国画的认识
中国画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人文思想和文化艺术,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东方艺术,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厚的影响。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从美术史的角度讲,1840年以前的绘画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从中国画历史发展上看,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都会产生新的艺术表现与新的画风。如隋唐以前,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以线为主;宋元以后,随着禅宗思想的介入,产生了写意的艺术风格。此后历代又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本时代的人文思想和艺术特色。综合来看,这些变化有:技法风格的变化、题材的变化、人文精神的变化,以及绢本和纸本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色,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代表时代变化特点的绘画作品,才使作品得以传世,成为代表一个时代风貌的艺术珍品。如若对数千年, 悠悠岁月中奔涌的中国文化大河所孕育的绘画作个概括的话,它是具有理性、和谐、表意、线韵精神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事物都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当然绘画艺术也不例外,它也有所发展与创新。 我国清代画家石涛曾提出过“笔墨当随时代”的重要论断,高剑父也曾说过: “我们要改革文人画,文人画是好画,八大的画是好画,东坡的画是好画,好就好在他们有自己的目的,好就好在反映了他们的时代精神,搞艺术的就怕附庸风雅,自欺欺人,抄袭成风,食古不化,那样下去艺术就要灭亡。”两位大师所谈到的创新问题, 是告知人们要深刻认识国画艺术经久不衰发展规律所在,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中国画也正是因为有中国画的“笔墨”、 “意境”的不断创新,所以才能形成中国画其独特艺术魅力与特色而经久不衰。
自国画作为独立画种传承开始, 相信一代代画匠、画师都在研习前人画作的同时,寻求着 “笔墨”变化,创造个人风格.其实,发展创新及“笔墨随时代”,一直以来都未脱离过本土传统文化的滋养,及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笔墨随时代有着其深刻的理解,因而会创作出一幅幅世代传承的佳作.例如唐周的《簪花仕女图》 , 表现出了圆润流畅线描技法,同时又表现了大唐时代背景下宫廷妇女优裕闲适的生活气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不仅表现宋代的人物画发展新成就,同时体现了宋汴梁的市井风俗与时代特色。这些时代杰作,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感官刺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共鸣。
四、中国画在基层群众工作中的传承现状
(一)中国画艺术传递出现断层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中西文化碰撞结合,新鲜事物给我们带来的刺激,使得一些作画技法层出不穷,水拓、揉纸、粘贴等, 这些成为符合中国画意境、韵味发展的一些小“作料”。然而有些人为了寻找一些所谓的创新,而失去我们传统的笔墨意境,使得画面没有深刻的内涵。乍一看,炫耀夺目;再一看,索然无味。这些特种思维的新作,不仅没有带动国画艺术向前发展,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画传统艺术的深厚造诣,失去了“随时代”的艺术风格。基层群众喜欢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作品,一旦国画失去了魅力,他们也就不会再喜欢这种艺术了,进而对文化馆的文化传播也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二)基层群众出现审美疲劳“症状”
体现在中国画家艺术上的这种自恋情结,随处可见,其中尤以画廊为最。某一画家擅长画什么,画廊便没完没了的卖什么,作者不止一次问过画廊业主,为什么不多挂点儿名家精品,而非此类不仅构图雷同连画名都一模一样的孪生画作。
(三)文化馆宣传手段落后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民族艺术能够像中国画这样人丁兴旺、香火不绝,但也没有一种艺术能够像中国画这样高度集中到笔墨两个字就能代表的。时至今日,如果对中国画的解读仍然局限于传统笔墨至上,无疑会误导更多的初学者,使他们不断地重新在老起点上开始,重复着陀螺式的艺术游戏。
五、中国画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创新传承思维
(一)基层文化传播力量的强化
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同时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目的也是为了群众,基层群众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自然也应该由所有的人民群众一起享受。文化部门在做基层文化工作时,出发点一定要注意放在群众欢不欢迎、满不满意、需不需要等方面。无论是在文化方面开展何种活动,还是采取何种的文化形式,衡量这一切工作成效的必须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而且这是首要的衡量标准。群众的自娱自乐、自我满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无论是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还是组织、引导群众自娱自乐,都需要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但能陶冶性情、愉悦身心,而且会让时间和生命更加充实、更有艺术作品和文化品味。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能为群众所接受。我们在自编自演、自弹自唱、轻歌曼舞、挥毫泼墨、摄影风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充实、快乐、美满、幸福。
(二)传统文化思想魅力的有效传承
当处于瞬息万变、 万事万物都飞速发展变化的信息时代,画家也必然会产生出新的思维、新的意识,其中包括对文化的新认识,对艺术的新感悟,对生活的新体验,以及思维形式的新变化。然而绘画属于社会科学,而科技属于自然科学,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绘画艺术具有民族性,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离开了本民族的文化,丢弃传统,绘画就失去了艺术灵魂与艺术价值。当然, 继承传统,不仅指继承某一技法, 重要的是把握传统精髓,以现代价值取向审视中国画。继承传统的目的在于发扬;如若丢弃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中国画存在的意义。比如襄汾县“金蛇闹春”书画大赛是书画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县建设“帝尧文化之都”的一大盛事。据了解,大赛开始以来,先后收到来自全县300余名书画爱好者的近500幅作品,内容涵盖真、草、隶诸体书法和人物、花鸟、山水各类绘画,展现了襄汾县书画大县深厚内涵,展示了这块土地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独特感受。徜徉在笔韵墨香中,一幅幅书画作品或奇峭旷远、或丰盈玉润,或恬淡潇洒,或苍茫崔嵬。襄汾书画人用自己手中的妙笔营造出一个个气象万千的美妙空间。
(三)积极发展退休老年的参与积极性
在文化馆中,让书画爱好者抱以饱满的热情,挥毫泼墨,精心创作一批个性鲜明,题材广泛,具有一定功力的书画作品,尽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积极抒发老干部盼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高尚情怀。
(四)除旧布新的传承理念
中国画在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体系和表达准则,这些理念成为一种财富,也或许成为思想创作上的“围城”。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围城”的建筑者不是艺术思想,而是画家自己。中国画讲究“传移模写”,但其初衷并不在于要画家陈陈相因,而是要他们通过对范本的临摹,去体会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和魅力。艺术的珍贵性来源于艺术的独创性,即是吸收后的再表现,继承只是为了创新。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自己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艺术发展也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过程。
总结
本文将基层群众文化中的国画的传播与创新传承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述,从“基层群众文化”与“中国画”两个层面上入手,知道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将中国画在基层群众文化层面上的传播问题进行了总结,结合更加创新的思路,提出个人传承观点,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宗贤.大众化美术思潮与中国画变革[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02).
[2]马骁骅.民国初年北京的官僚画家与京派绘画[J].邯郸学院学报,2010(01).
[3]涂良如,管桂玲,汪冲云.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中的笔墨[J].中国陶瓷,2005(05).
[4]王云凌.真诚善待 用心感悟——刍议现代中国画现象[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5]张爱红.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惯性”的质疑——兼论庄子美育的当代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6]陈沛沛,杨枝青,杨杏林,张晶滢,肖芸,苏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7]张铨,陈超历.中外相通、古今相合的基础——“浙派”中国画在美术学和设计学本科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8]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