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 求龙水
2013-04-29邓飞
邓飞
龙游赛龙舟是弘扬地域文化的新亮点。赛龙舟与游龙习俗舞龙民俗融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
赛龙舟,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自2004年10月龙游县举办首届龙舟邀请赛至今,已五次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龙舟爱好者,古老的灵山江上百舸争流、同舟共济的宏大场面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龙舟在古代就盛行于吴、越、楚三国,姑蔑国当时就在越国的西境,作为姑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龙游,是否在那时就有赛龙舟我们已不得而知。”正在为申办今年浙江省第三届龙舟锦标赛而忙碌的县体育局局长黄国平,对赛龙舟及龙游地域文化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赛龙舟除了具有纪念屈原的特殊含义,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农耕文化的内涵。
在中华先民眼里,龙是能行云降雨的神物,而水是农耕的依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过后,各地容易发大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驾驭龙舟就是一种对龙的祭祀,也寄托着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黄国平说,龙游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地方。“龙游的舞龙非常出名,除了滚花龙、板凳龙、草龙、甘蔗龙等,我曾听龙游当地老人说起过一种对龙的祭祀传统,并且在祭祀中还有类似游水龙的民俗。”那么,黄国平所说的这种祭龙仪式在龙游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有着怎样的意义?怎样的形式?带着种种好奇,笔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2000年,浙江电视台《大挑战》栏目组来到龙游,并在小南海镇后周村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活动——衢江游龙。“巨龙在虎头山码头下水,由18位队员护送,沿着衢江而下,抵达龙游石窟。”
据衢江游龙活动组织者之一、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兆云回忆,当时浙江电视台组织节目,他曾听说龙游以前一直有着为求雨而游龙的习俗,就报了这项活动,没想到却得到浙江电视台的高度重视。后周村制作的衢州游龙的材料全是毛竹,先后分为锯、劈、钉、扎、钻等五道工序,除了龙头和龙尾是由龙游当地民间艺人所做,179节龙身全部由村民制成。“制作好的每节龙身上还要插旗、挂灯笼,代表着家家户户的美好祝愿。”徐兆云说,由于衢江游龙工序复杂,所以从2000年至今,龙游再也没有进行过游龙活动。
湖镇镇民间艺人吕金贵,擅长龙、貔貅、狮子等民间文化器具的制作,他的老家湖镇镇溪底杜村位于龙游社阳江畔。“离我们村不远的社阳江里,有一处水特别深,当地人都称之为龙穴潭。”吕金贵记得,在他八九岁时,他曾骑过村里老人制作的“龙船”在龙穴潭附近嬉戏。“我记得那天是六月初八‘求龙水,我骑的‘龙船其实就是用一段水杉原木制作的,但这段原木的前头必须要有个树杈,这样就好像一个龙头了,而原木后面则挂上一把扫帚,当作龙尾。”吕金贵说,他也不清楚当时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间、地点,骑这样的“龙船”,但后来这项活动就销声匿迹了。
龙廻陈村位于溪底杜村的下游,该村文书张瑞福被村民称为“土秀才”。张瑞福说,在没有社阳水库时,村民在山里砍伐的木头、毛竹都能顺着社阳江漂流运送出来,而每年到了二月初二或者端午节,社阳江总是会发大水,当地老百姓都认为社阳江里有蛟龙。“我们村之所以叫龙廻陈,因为社阳江经过我们村以后就比较浅了,龙游到这里就回去了,所以叫龙廻。”
“村里的先人为了祭祀龙神,还专门制作了一条九级青龙。以前,每逢村里庆丰收时,村民就会舞着青龙走遍家家户户,庆收获,报平安,图吉利。”当记者将吕金贵小时候的骑龙戏水一事告诉张瑞福时,张瑞福称的确有这样的活动,就叫游龙,并且还是龙游农耕文化求龙水中的一个环节。
张瑞福的父亲叫张宗惠,生于1901年。“听我父亲说,有一年农历六月龙游大旱,稻子没水灌溉就会瘪谷,导致颗粒无收,所以我父亲就参加过一次完整的求龙水活动。”求龙水,又称接龙,是龙游当地的一种民间习俗。笔者在县史志办公室正在修订中的《湖镇镇镇志》中,找到了一段相关记载:
旧时遇干旱必祈求龙神降雨,谓之“求龙水”,地点皆高山岩洞深潭。4名壮汉抬着“龙亭”,前有健汉手持木棍、竹叶枪开道,后面数十名乃至成百成千人护送,沿途行人和看热闹者不准戴箬帽、撑伞,道旁不许晒衣服,田畈不准车水,镇内常赴社阳与遂昌县交界的铜钵山、汤溪的九峰岩、溪口的绿葱湖等处祈求。队伍要先往城内县衙门,由县官赤着头、穿蒲鞋向龙亭叩拜。随即奔赴这些大山之“龙潭”焚香叩拜,以随身所带“龙瓶”从潭中舀起“龙水”往受旱处迅跑。水中有小鱼小虾,谓是“龙子龙孙”,据说神龙为抢回龙子龙孙,会追出“龙潭”而沛然下雨。此俗20世纪50年代初尚存,后因水利条件改善不禁自止。
“在村里长辈的带领下,每家每户16岁以上的男性都要去求龙水的。”张瑞福说,据他了解,当接龙队归来,早就在江边等候的游龙队就会出发,在江中游龙,而后高喊“龙接来了!龙接来了!”“这种游龙是由九节水衫木组成,最头上一节原木必须要有类似龙角的树杈,最后一节挂上棕榈叶之类的作为龙尾,龙身之间用铁环连接,9位水性较好的村民打着赤膊骑在原木上,双手拿小桨上划水让龙在江中游起来。”张瑞福认为,吕金贵所说的小龙船,可能是游龙的缩小版,便于孩童嬉戏。
今年75岁的湖镇镇文化站原站长童亦平,对求龙水也有深入研究。“除了龙廻陈村过去有接龙的传统,湖镇镇竺溪桥村也有,包括金华的汤溪镇也有。借来的‘龙子龙孙,村民会将其供奉在宗祠、寺庙,或者放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雨。”对此,童亦平还拿出一本《龙游十景民间故事》,说里面有《接龙》的传说,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委婉的反映。
而今,龙游古老的游龙习俗、舞龙民俗和赛龙舟活动相融合,已成为龙游地域文化的新元素、新亮点。